[公元1911年-1942年,民国四大才女] - 呼兰景点 呼兰特产 呼兰地名网 [手机版] -
萧红(1911.6-1942.1)
萧红,女,原名张乃莹,宣统三年五月初五(1911年6月1日)生于呼兰府城一封建知识分子家庭。其祖父张维祯原为封建地主,但不善经营,家境大不如前。其父张廷举系齐齐哈尔省立优级师范学堂毕业,奖励师范科举人,终生从事教育工作。其母姜玉兰,为呼兰著名私塾先生姜文选之女,自幼随父读书。萧红幼年时,得到祖父张维祯的溺爱,受到良好的文学启蒙教育。1919年8岁时,生母姜玉兰病故,同年其父娶继母梁亚兰。1920年秋,萧红入呼兰县第一女子高等并设国民学校(俗称南关女校,1921年改为第一女子高等国民小学校,1924年改为第一女子初高两级小学校)读书。萧红学习用功,作文特别突出,经常得到老师的表扬。1924年初小毕业,升入本校高小班学习。1925年在上海发生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激起全国人民的愤怒,呼兰也掀起反帝爱国热潮。县内各界群众组织起"沪难后援会"、中小学组织起"学生联合会",声援上海人民的斗争。萧红和同学们走上街头,参加-、讲演,并和同学傅秀兰等到八大家去募捐。学生联合会在公园俱乐部举行义演,咨校纷纷拿出最好的节目,萧红也积极参加,并在话剧《敖霜枝》(反抗封建婚姻)中扮演了角色。
1927年7月,萧红高小毕业,因呼兰只有男子中学,没有女子中学,萧红进入哈尔滨市东省特别区立第一女子中学读书。萧红爱好文学和绘画,特别爱读鲁迅、茅盾、郭沫若的作品,校刊上发表过她署名“悄吟”的抒情诗。1928年由于日本帝国主义迫使张学良接受修筑"满蒙新五路",引起东北人民的强烈不满。11月9日,哈尔滨市大、中学学生-,上街--,萧红勇敢地参加了这一抗日-。白天-,晚上还和同学们偷偷往墙上贴"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反对日本强修五条铁路"等标语。
在初中一年时,父亲给萧红订了亲,男方的家长过去是东省特区的一个"统领",未婚夫汪恩甲是滨江小学教员。1930年7月,萧红初中毕业,想继续升学。但父亲却叫她结婚,并给了一笔钱买嫁妆。萧红想,一旦结婚,则无法继续念书,但父亲很顽固,他决定的事是不容易商量的。萧红不便公开反对,于是偷偷跟表兄陆振舜乘车去北平,入北平女师大附中高中部学习。但迫于家庭的压力和经济-,萧红不得不于1931年1月返回呼兰。萧红到北平读书这一大胆举动,遭到家里、亲戚、邻居的白眼和讥讽,萧红难以容忍,同年10月,毅然逃出家门,只身来到哈尔滨。萧红出走后,父亲大为恼火,认为给他丢了面子,宣称"开除她的祖籍”。汪恩甲得知萧红和家庭闹翻,找到萧红,将萧红骗到道外东兴旅馆,与她同居了。 1932年2月哈尔滨被日本侵略者占领,8月大水淹了哈尔滨。而汪恩甲说回家取钱,则一去不复返。萧红怀有身孕,困在旅馆。萧红-给《国际协报》写信求援,在裴馨园及萧军等人的帮助下,逃出困境,不久与萧军同居,过着十分贫困的日子。在萧军的影响下,萧红开始了创作生涯。1932年年底,写出了第一部短篇小说《王阿嫂的死》。1933年10月,与萧军合著的小说散文集《跋涉》,在中共地下党员舒群等人的资助下,自费在哈尔滨出版。
日本侵略者进驻哈尔滨以后,对新闻出版事业的控制越来越紧,作家的创作受到严重的摧残。1934年夏,中共地下党组织为了保护党外进步作家,帮助萧红、萧军离开哈尔滨去青岛。在青岛,萧红完成中篇小说《生死场》。由于青岛地下党组织遭到破坏,党组织又帮助萧红、萧军去上海。1934年10月底,萧红、萧军到上海后,立刻给鲁迅写信,希望能早日与鲁迅见面,请求指导。11月30日,在上海内山书店,萧红终于见到了十分崇敬的鲁迅先生。萧红投奔到鲁迅身边,这是她一生中的重大转折,是萧红创作道路上的新起点。在鲁迅悉心指导和热心帮助下,她创作发表了许多小说、诗歌和散文。出版了散文集《商市街》,小说、散文集《桥》。尤其是中篇小说《生死场》的出版,倾注了鲁迅先生的许多心血。《生死场》是一部真实地反映北方人民的生活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现实主义作品。鲁迅为这部书的出版进行多方努力,但书稿被国民党当局扼杀,鲁迅决定作为"奴隶丛书"之三,自费由上海容光书局出版。鲁迅为《生死场》作序说:“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了,女性作者的细致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少明丽和新鲜”。1935年12月,《生死场》出版,在进步文艺界引起了强烈反响,奠定了萧红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成为萧红的代表作品之一。从此,在鲁迅的教诲下,萧红的创作水平不断提高,成为我国在国际上为数不多、颇有影响的女作家之一。
1936年,萧红和萧军在生活上逐渐好转,但在感情上却出现了摩擦,由于萧军有了"旧相识",给萧红的精神和身体造成了较大刺激与损伤。为了摆脱痛苦和烦恼,同年7月,萧红去日本,在日本东京呆了半年,其间鲁迅于1936年10月19日病逝。她把对导师的无限怀念,寄托在她的作品中,在日本她写了《海外的悲悼》。1937年4月回国,写了《拜墓诗--为鲁迅先生》。以后陆续写了《记我们的导师--鲁迅先生生活的片断》、《鲁迅先生生活散记》、《回忆鲁迅先生》、《鲁迅先生生活忆略》等文章。萧红的这些文章,情真意切,生动地刻划了鲁迅先生的音容笑貌,真实地记载了鲁迅先生对青年文学工作者的关怀和培养,为我们研究鲁迅生平留下了珍贵的资料。
萧红从日本回国不久,1937年"七·七"抗战爆发。民族的灾难,生活的变迁,使萧红暂时摆脱了个人生活的痛苦。1937年9月,在上海沦陷的前夕,萧红及其他一些文艺作者从上海撤退到武汉。1938年1月,应李公朴先生之邀,去山西临汾民族革命大学任教。此时,由女作家丁玲率领的西北战地服务团,也从前线来到临汾。2月下旬,萧红随丁玲的西北战地服务团去西安,在西安八路军办事处,周恩来副主席亲切会见了她们。这年初夏,萧红决定和她共同生活6年的萧军分手。后来,萧军离开西安,与王德芬女士结婚去了延安。萧红和端木蕻良回武汉举行了婚礼。由于时局动荡,萧红与端木蕻良辗转到了四川重庆,此间,萧红写了《朦胧的期待》等许多作品,成为她创作的另一个高峰期。1939年底,日本侵略者对蒋介石政府采取迫降政策,大肆轰炸重庆。为躲避日本轰炸,1940年春端木蕻良和萧红去香港。
在香港,萧红应邀参加了"鲁迅六十诞辰纪念大会",8月3日那天,萧红在会上报告了鲁迅的生平事迹,在当晚举行的纪念晚会上,演出了萧红创作的哑剧《民族魂鲁迅》。萧红除偶尔参加文艺界的聚会外,很少外出,大部分时间都用在写作上,她写了短篇小说《后花园》。以寂寞、苦闷、怀旧的情绪创作了《呼兰河传》。《呼兰河传》是萧红的最后一部重要作品,被茅盾先生誉为:“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这是一部带有自传性质的长篇小说,展现了人民饱受煎熬、麻木愚昧的情景,并表现了劳动人民的坚韧与顽强。这时萧红疾病缠身,在病中,完成讽刺知识分子的长篇小说《马伯乐》。此外还写了《北中国》、《小城三月》、《给-异地的东北同胞书》、《九·一八致弟弟书》等短篇小说与散文。到香港的后二年,是萧红创作的丰收期。
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侵占香港、九龙。1942年1月,萧红病重,被送入跑马地协和医院治疗,庸医误诊为喉瘤。开刀手术,根本没有瘤子,加重了病情。1月18日,转入玛丽医院,确诊为肺结核和恶性气管扩张。此时萧红已不能说话,在纸上写到:“我将与蓝天碧水永处,留得那半部‘红楼’给别人写了”,“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1月21日,玛丽医院为日军占领,萧红被从病床上赶走。处在危险期的萧红,那堪如此折磨,第二天便离开人世,年仅31岁。
萧红相关
人物关系:
同年(公元1911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942年)去世的名人:
萧红,女,原名张乃莹,宣统三年五月初五(1911年6月1日)生于呼兰府城一封建知识分子家庭。其祖父张维祯原为封建地主,但不善经营,家境大不如前。其父张廷举系齐齐哈尔省立优级师范学堂毕业,奖励师范科举人,终生从事教育工作。其母姜玉兰,为呼兰著名私塾先生姜文选之女,自幼随父读书。萧红幼年时,得到祖父张维祯的溺爱,受到良好的文学启蒙教育。1919年8岁时,生母姜玉兰病故,同年其父娶继母梁亚兰。1920年秋,萧红入呼兰县第一女子高等并设国民学校(俗称南关女校,1921年改为第一女子高等国民小学校,1924年改为第一女子初高两级小学校)读书。萧红学习用功,作文特别突出,经常得到老师的表扬。1924年初小毕业,升入本校高小班学习。1925年在上海发生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激起全国人民的愤怒,呼兰也掀起反帝爱国热潮。县内各界群众组织起"沪难后援会"、中小学组织起"学生联合会",声援上海人民的斗争。萧红和同学们走上街头,参加-、讲演,并和同学傅秀兰等到八大家去募捐。学生联合会在公园俱乐部举行义演,咨校纷纷拿出最好的节目,萧红也积极参加,并在话剧《敖霜枝》(反抗封建婚姻)中扮演了角色。
1927年7月,萧红高小毕业,因呼兰只有男子中学,没有女子中学,萧红进入哈尔滨市东省特别区立第一女子中学读书。萧红爱好文学和绘画,特别爱读鲁迅、茅盾、郭沫若的作品,校刊上发表过她署名“悄吟”的抒情诗。1928年由于日本帝国主义迫使张学良接受修筑"满蒙新五路",引起东北人民的强烈不满。11月9日,哈尔滨市大、中学学生-,上街--,萧红勇敢地参加了这一抗日-。白天-,晚上还和同学们偷偷往墙上贴"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反对日本强修五条铁路"等标语。
在初中一年时,父亲给萧红订了亲,男方的家长过去是东省特区的一个"统领",未婚夫汪恩甲是滨江小学教员。1930年7月,萧红初中毕业,想继续升学。但父亲却叫她结婚,并给了一笔钱买嫁妆。萧红想,一旦结婚,则无法继续念书,但父亲很顽固,他决定的事是不容易商量的。萧红不便公开反对,于是偷偷跟表兄陆振舜乘车去北平,入北平女师大附中高中部学习。但迫于家庭的压力和经济-,萧红不得不于1931年1月返回呼兰。萧红到北平读书这一大胆举动,遭到家里、亲戚、邻居的白眼和讥讽,萧红难以容忍,同年10月,毅然逃出家门,只身来到哈尔滨。萧红出走后,父亲大为恼火,认为给他丢了面子,宣称"开除她的祖籍”。汪恩甲得知萧红和家庭闹翻,找到萧红,将萧红骗到道外东兴旅馆,与她同居了。 1932年2月哈尔滨被日本侵略者占领,8月大水淹了哈尔滨。而汪恩甲说回家取钱,则一去不复返。萧红怀有身孕,困在旅馆。萧红-给《国际协报》写信求援,在裴馨园及萧军等人的帮助下,逃出困境,不久与萧军同居,过着十分贫困的日子。在萧军的影响下,萧红开始了创作生涯。1932年年底,写出了第一部短篇小说《王阿嫂的死》。1933年10月,与萧军合著的小说散文集《跋涉》,在中共地下党员舒群等人的资助下,自费在哈尔滨出版。
日本侵略者进驻哈尔滨以后,对新闻出版事业的控制越来越紧,作家的创作受到严重的摧残。1934年夏,中共地下党组织为了保护党外进步作家,帮助萧红、萧军离开哈尔滨去青岛。在青岛,萧红完成中篇小说《生死场》。由于青岛地下党组织遭到破坏,党组织又帮助萧红、萧军去上海。1934年10月底,萧红、萧军到上海后,立刻给鲁迅写信,希望能早日与鲁迅见面,请求指导。11月30日,在上海内山书店,萧红终于见到了十分崇敬的鲁迅先生。萧红投奔到鲁迅身边,这是她一生中的重大转折,是萧红创作道路上的新起点。在鲁迅悉心指导和热心帮助下,她创作发表了许多小说、诗歌和散文。出版了散文集《商市街》,小说、散文集《桥》。尤其是中篇小说《生死场》的出版,倾注了鲁迅先生的许多心血。《生死场》是一部真实地反映北方人民的生活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现实主义作品。鲁迅为这部书的出版进行多方努力,但书稿被国民党当局扼杀,鲁迅决定作为"奴隶丛书"之三,自费由上海容光书局出版。鲁迅为《生死场》作序说:“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了,女性作者的细致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少明丽和新鲜”。1935年12月,《生死场》出版,在进步文艺界引起了强烈反响,奠定了萧红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成为萧红的代表作品之一。从此,在鲁迅的教诲下,萧红的创作水平不断提高,成为我国在国际上为数不多、颇有影响的女作家之一。
1936年,萧红和萧军在生活上逐渐好转,但在感情上却出现了摩擦,由于萧军有了"旧相识",给萧红的精神和身体造成了较大刺激与损伤。为了摆脱痛苦和烦恼,同年7月,萧红去日本,在日本东京呆了半年,其间鲁迅于1936年10月19日病逝。她把对导师的无限怀念,寄托在她的作品中,在日本她写了《海外的悲悼》。1937年4月回国,写了《拜墓诗--为鲁迅先生》。以后陆续写了《记我们的导师--鲁迅先生生活的片断》、《鲁迅先生生活散记》、《回忆鲁迅先生》、《鲁迅先生生活忆略》等文章。萧红的这些文章,情真意切,生动地刻划了鲁迅先生的音容笑貌,真实地记载了鲁迅先生对青年文学工作者的关怀和培养,为我们研究鲁迅生平留下了珍贵的资料。
萧红从日本回国不久,1937年"七·七"抗战爆发。民族的灾难,生活的变迁,使萧红暂时摆脱了个人生活的痛苦。1937年9月,在上海沦陷的前夕,萧红及其他一些文艺作者从上海撤退到武汉。1938年1月,应李公朴先生之邀,去山西临汾民族革命大学任教。此时,由女作家丁玲率领的西北战地服务团,也从前线来到临汾。2月下旬,萧红随丁玲的西北战地服务团去西安,在西安八路军办事处,周恩来副主席亲切会见了她们。这年初夏,萧红决定和她共同生活6年的萧军分手。后来,萧军离开西安,与王德芬女士结婚去了延安。萧红和端木蕻良回武汉举行了婚礼。由于时局动荡,萧红与端木蕻良辗转到了四川重庆,此间,萧红写了《朦胧的期待》等许多作品,成为她创作的另一个高峰期。1939年底,日本侵略者对蒋介石政府采取迫降政策,大肆轰炸重庆。为躲避日本轰炸,1940年春端木蕻良和萧红去香港。
在香港,萧红应邀参加了"鲁迅六十诞辰纪念大会",8月3日那天,萧红在会上报告了鲁迅的生平事迹,在当晚举行的纪念晚会上,演出了萧红创作的哑剧《民族魂鲁迅》。萧红除偶尔参加文艺界的聚会外,很少外出,大部分时间都用在写作上,她写了短篇小说《后花园》。以寂寞、苦闷、怀旧的情绪创作了《呼兰河传》。《呼兰河传》是萧红的最后一部重要作品,被茅盾先生誉为:“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这是一部带有自传性质的长篇小说,展现了人民饱受煎熬、麻木愚昧的情景,并表现了劳动人民的坚韧与顽强。这时萧红疾病缠身,在病中,完成讽刺知识分子的长篇小说《马伯乐》。此外还写了《北中国》、《小城三月》、《给-异地的东北同胞书》、《九·一八致弟弟书》等短篇小说与散文。到香港的后二年,是萧红创作的丰收期。
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侵占香港、九龙。1942年1月,萧红病重,被送入跑马地协和医院治疗,庸医误诊为喉瘤。开刀手术,根本没有瘤子,加重了病情。1月18日,转入玛丽医院,确诊为肺结核和恶性气管扩张。此时萧红已不能说话,在纸上写到:“我将与蓝天碧水永处,留得那半部‘红楼’给别人写了”,“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1月21日,玛丽医院为日军占领,萧红被从病床上赶走。处在危险期的萧红,那堪如此折磨,第二天便离开人世,年仅31岁。
萧红相关
人物关系:
丈夫:
同学:
老师:
同年(公元1911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942年)去世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