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907年-1949年] - 吉安县景点 吉安县特产 吉安县地名网 [手机版] -
幼年时,从师王孕松习经史之学,后考入江西省立第七师范。大革命时期,该校成立了中共党小组。罗瓒在党的启发教育下,受马克思列宁主义和进步文学思想的影响,曾在校刊上发表文章,宣传革命。后来响应党的号召,回到家乡参加农民运动,组织农民协会。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反动派认定他是激进分子,通缉在案,不能加城复学,遂于1930年至九江拜名中医涂尧学医,历时三年,以优异成绩考入江西中医专门学校。由于家贫,无力负担学费,几乎辍学。幸得该校主办人、教务主任姚国美(著名中医)的垂青,资助他读完医专,并以毕业考试第一名的成绩被选送庐山中医研究班攻读中医经典著作。1937年夏返回故乡,次年,在吉水阜田开业行医。由于日寇侵拢,内政腐败,乡间疫病不时流行,罗瓒深感一、二人的力量,很难济危扶急。因此立志创办中医专门学校,为治病救人培养人才。
1942年,罗瓒将办校的打算和同学胡澍-谈,当即得到医师的赞襄。由于经费困难,无法解决,遂求助于开明乡绅罗道弘(解放后曾任吉安县副县长、省人大代表),得到罗的积极支持,将他家闲置的民房在栋,借做校舍,并协助筹集开办资金。同年春,“启轩中医学校”正式开学,罗瓒任校长、胡澍群任教务主任,并聘请了姚荷生(解放后任江西中医学院名誉院长、教授)、张海峰(江西中医学院教授)、谢双湖(原江西中医专门学校教师、伤寒专家)、杨志一(解放后任省中医药研究所临床研究室主任)等全省闻名的医界巨子担任教师。
这所中医专门学校的办学宗旨是:艰苦自立,学好医术,发扬人道主义精神,抗日救民。但国民党江西省政府教育厅却百般刁难,不予备案。经罗瓒等三番五次向有关单位申述,辗转上报,最后经中央国医馆批准加盖公章,毕业生凭证可以领取行医执照,也可以作为升入高一级医校必须验证的入校依据。
医校招收的学生,大多数是家境贫寒的工农子弟。为了减轻学生家庭的负担,全体教职员工,除翻印讲义的书记员与厨工支领工资外,其他教职人员都不取报酬,义务讲课,学校仅负担往来车费和在校讲课时的伙食费。学校日常办公用品,由学生交纳少量学杂费,籍以维持,学校领导还带领学生开荒种地,勤工俭学,学生只须缴交口粮、食盐费用,诸如油料、蔬菜可基本自给。
医校的课程设置有:中国医学史、内经、伤寒论、金匮、温病、中药方剂、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细菌、脉学、妇科、针炙、外科纲要等。教材大部分采用江西中医专门学校讲义,一部分采自古代医学名著及教师自编。教学方法:讲完一门,再开一门,从基础到临床,循序渐进。考试方法:除阶段考试外,每门课程都要总考一次。1946~1947两年,中央-举行全国性中医特种考试,启轩医校八名学生参加,有六人考试合格,占全小录取总数12名中的一半,其中一名列为特种成绩,2名列为优等。启轩医校毕业出来的19名学生中,有的已成为今天医药界的技术骨干(如姚玉兰任上海中医院中医学院附属岳阳医院内科主任);有的已成为主任、副主任医师(如罗道揆任吉安县人民医院中医副主任医师);有的任县医院院长(如曾师孔任吉水县中医院院长、名誉院长);有的著书立说,留传后世(如彭云程著述的《中医学基础》)。
启轩医校只办了一届,便因各方面的问题而停办了。时隔数十年,罗道揆继承父志,于1986年在花桥重新开办,有学生64名。
罗瓒的医德之美,更为乡人传颂。1943年7月间,有一盐贩因长途跋涉,中暑昏倒,濒临死亡。他听到这一情况,不顾烈日炎炎,带着药囊,走了七、八里山路,找到病号,将他背到荫凉处,外用揪刮放血,内灌香苏合丸急救,当此人神智清醒后,又以清暑益气汤二剂而愈,不仅赠送医药,还供其食宿,患者深为感激。象这样活人济世的事例,有胜枚举。
由于罗瓒勤奋好学,学识丰富,所以他能挽危难于顷刻,决生死于关键。原江西省督军欧阳武(解放后曾任江西省副省长)的侄媳,妊娠卧病,数月不起,遍请名医诊疗,俱未见效,生命垂危。经罗瓒诊断医治,以重量附片、干姜加入安胎方中,连服五剂,霍然见效。或问其故,答曰:“病属脏寒,当用姜、附,人皆畏其碍胎,我遵≮经》有故无殒之训,用之取效耳。”
罗瓒虽在1949年离开人世,但他的艰苦办学精神及精湛的医疗技术,至今仍为人们所称道。他的遗著有《伤寒流六经表解》、《伤寒药性录》、《病理学表解》、《诊断学表解》、《诊断学表解》、《脏腑构造与生理功能》、《六暑歌诀讲解》。而《六暑歌诀讲解》已收载于江西省名老中医经验选集—《杏林医苑》。他的事迹编入了《江西历代医学人物志》。
来源<<吉安县志>>)
[以上内容由"lang"分享。]
同年(公元1907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949年)去世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