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煊文

旅景名人网  [ 字体: ] [ 手机版 ]

[公元1853年-1915年] - 乳山市景点 乳山市特产 乳山市地名网 [手机版] -

  宋煊文,字华章,乳山市海阳所镇南泓村人,清咸丰三年(1853年)出生。9岁入私塾,18岁父母去世后辍学。劳碌之余,发愤自学,考中监生。后因家境贫寒,为生活所迫,于1874年携妻抱子迁至村西12公里一海之隔的险岛棉花山为富户看庵。贫苦知识分子出身的宋煊文通晓法典,能言善辩,公正刚直,常替人写状鸣冤,排难解忧,并热心公益事业,颇受乡里敬重。
  宋煊文是个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人。清末兴办新学初期,凡入学堂读书者,皆被遗老讥为“洋秀才”“忤逆孔孟”。宋煊文不避社会舆论,毅然将子女送进新式学校读书,长子宋坤吉、次子宋埙吉分别毕业于黄县师范、山东省师范学校,三子宋增吉、四子宋升吉也均在府立师范肄业;三个女儿亦就读女子学堂。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他还大力支持次子宋埙吉集资白银500两,在乳山口创办“乳左公司”,为境内较早的私营企业之一,兴扬实业救国之风。
  清朝末年,政府腐败无能,对外屈服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对内嫁祸于黎民百姓,苛捐杂税,横征暴敛,贪官遍地,贿赂盛行,民众陷入水深火热之中,对大清的统治已是怒不可遏了。宋煊文对清政府的丧权辱国愤慨不已,曾填词抒怀:炎黄子孙力拔嵩岳,岂容异邦舞爪猖獗!中华同胞心连肉结,怎忍父兄呻吟水火。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呼同胞,速醒觉,振铁臂,驱洋魔,展鸿图,重整旧山河!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春,海阳知县吴延祚滥加浮捐,鱼肉百姓。自幼饱受地方官绅欺诈,对贪官污吏深恶痛绝的宋煊文激于义愤,挺身而出,从偏僻的海岛出发,赶到海阳县衙与知县吴延祚说理。经过长达两个时辰的舌战,终使吴知县理屈词穷,被迫革除“户房”违法征收的制钱、钱串、户口、布袋、轿杠等杂费,并准许缴纳钱粮时,制钱、铜圆任便。民受其益,拍手称快。
  宣统元年(1909年)正值荒年,百姓生活艰难。次年春鼠疫流行,死人无算。新任知县方奎却不顾百姓死活,借推行所谓“新政”之名,增设种种苛捐杂税,向人民肆意摊派,百般0 。同时为中饱私囊,于秋季强令乡民在上缴皇粮国税中,以传统制钱、新兴铜圆按三七比例完纳钱粮,无制钱者,每两丁银加征京钱600文,到来年春季不纳制钱者再加征360文,百姓叫苦不迭。此时的清朝货币流通体制中,圆形方孔的传统制钱已经式微,市面流通不敷用,百姓为交钱粮还要用铜圆去兑换制钱。强征三成制钱的新规引起乡民激烈反对,威望正高的宋煊文被公推亲到县衙反映民意。
  二进县衙大堂的宋煊文,面对知县陈述弊端,提出“筹款宜榜示以释众疑,巡警宜扩展以靖地方,学堂宜推广以开风气,征粮宜表明以安民心”的建议,同时还提出“禁烟, ”“行实业”等数条改革“新政”意见。方知县对此却置若罔闻。宋煊文于是遣其子宋埙吉带陈条到济南呈禀巡抚孙宝琦,即被批准,饬令知县“如禀照办”。方知县当面承诺,暗地我行我素,百姓怨声载道。宣统二年(1910年)正月,煊文激于义愤,鼓动乡民10次- ,强烈要求裁免浮捐,以纾民困。方知县对呈文置之不理,反而变本加厉,再次激起众怒鼎沸。
  4月30日,宋煊文三进县衙大堂为民请命。面对知县方奎,慷慨陈词,当面揭露方知县阳奉阴违,顶抚台大人指令不办,擅征浮税中饱私囊的行径。方知县恼羞成怒,于5月3日派巡官丁占科来到煊文下榻的丰元居旅店,缴销其监生证凭,旋即以“抗粮谋反”罪名逮其下狱。正在登州师范任教的宋煊文次子宋埙吉,星夜赶来营救父亲。30日,登州知府文淇查案至县,宋埙吉为父拦舆鸣冤,亦立遭镣铐入狱。知府、县官狼狈为奸,判宋煊文父子二人短期内一并监毙。
  “宋煊文为民请命竟被关在监牢,将被害死”的消息经丰元居于掌柜传出后,立即激起四乡百姓震怒,“到海阳县城- ,营救宋家父子”成为大家共同心愿。南泓村宋煊文同族宋维屏等四处奔走联络,联合徽村高启旺等人,于6月6日组织民众万余人扛着锄头锨镢,浩浩荡荡向海阳县城(凤城)进发,人山人海团团围住各方城门。正当方奎穷施缓兵之计时,西门被攻破,民众蜂拥而入,方奎等人闻风而逃。民众随即占领衙门,救出宋煊文父子。6月7日,方奎被迫接受了宋煊文、高启旺等人提出的“宋氏父子无罪、裁免捐赋、赈济灾民”等九条要求,抗捐斗争暂获胜利,宋煊文也偕子归里。迫于此次抗捐斗争的影响和社会各界的压力,清政府只得将登州知府文淇、海阳知县方奎撤职。百姓喜气洋洋,于是,一些进步书刊、报纸、戏剧、秧歌及民间小调,以此为素材,编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街谈巷议,流传民间。
  宋煊文是一个敢于面对权贵的铮铮硬骨汉子,他的抗税义举导致的海阳农民攻城事件,在同时期莱阳、海阳、招远农民的抗捐抗税斗争中,是最先发生的,对抗烈度最低的,由于清廷政权处置莱阳等地抗捐事件不当,导致进一步恶化。随后莱阳曲诗文领导的10万农民抗捐起义引起面临崩溃的清廷强烈不安,军机处判断胶东局势恶化。在疯狂镇压了曲诗文起义后,山东巡抚孙宝琦开始复查海阳事件,准备缉拿首要。接到急报的宋煊文被迫带着4个儿子远走龙江省避祸。
  翌年,清廷在辛亥革命的炮声中覆灭,宋煊文父子得以返乡,但仍四处奔波,致力于公益事业。晚年思想激进,积极倡引新学新政,“人皆以为狂”。数年后,形势发展正应所言。数十里内,办一新学,行一新政,莫不请其出谋划策。1915年7月因腰患恶疾而卒,终年62岁,归葬于南泓村南的宋氏祖茔。此后,4个儿子在本地学校当老师,其中最有乃父风范的二子宋埙吉还走出乳山,到蓬莱任教。宋煊文有11个孙子,除两个因身体原因留居棉花山,另9个人均参加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其中的宋寒毅于20世纪70年代后还担任过中国驻摩洛哥、苏丹大使。
  当年57岁的宋煊文引发的这场草根抗争,是辛亥革命前胶东半岛最大的农民运动之一,与莱阳曲诗文、招远郭福年组织的农民抗争一起,史称“莱海招农民抗捐抗税斗争”,构成满清王朝覆灭前夜的最大民变,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鼓舞了人民的斗志,也由此成就了他至今仍为人敬仰缅怀的草根风骨。


同年(公元1853年)出生的名人:
甘孟贤 (18531914) 清末学者和诗人 云南省楚雄姚安县
谷如墉 (18531916) 山西大学堂监办人 山西省忻州市神池

同年(公元1915年)去世的名人:
刘心源 (18481915) 著名金石学家、文字学家、书法家 湖北省荆州洪湖
刘铁 (18881915) 鄂西讨袁军总司令 湖北省荆门京山县

下一名人:杨玉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