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 - [公元1825年-1897年] - 娄星区景点 娄星区特产 娄星区地名网 [手机版] -
杨昌浚(1825-1897),字石泉,号镜涵,娄星区西阳镇人。先以童生考取秀才,后任知县、知府、道台、授巡抚,官至总督,衔加太子太保,死后又封太子太傅。为官五十载,前后抚浙江,督闽浙,督陕甘,1883年任漕运总督。中法战争期间,调任闽浙总督,帮办福建军务,为台湾军民抗法筹饷、筹兵、筹械,不辞辛苦。战争结束,一手筹办台湾建省的诸多事宜,颇著政绩。但杨一贯勤勉节俭,清政廉洁,民间早有“不弃糟糠”、“薯蔬总督”之美誉。他因错判“杨乃武与小白菜”案和循化国民起义“措置乖方”而两次革职。
帮办军务深得左公倚重
杨昌浚825年9月出生于湘乡县神童乡丰乐三十七都(今娄星区西阳镇上元村),其父织布、母纺纱以为生。杨昌浚自幼聪慧好学,深受老师赏识,得减免学金。他身材魁梧,膂力过人,是能将能相之才。
1852年,正是太平天国盛世时期,义军由广西进入湖南,杨随师罗泽南及好友刘蓉等在长沙练湘勇以抗义军。在武昌、汉阳等多次战事中建功而受赏识。后因父病故请归。
1860年,左宗棠襄办曾国藩两江军务,招杨复出帮办,再次参与围剿江西义军。先后攻陷德兴、婺源,升知县衔。1862年,左宗棠升浙江巡抚,杨随营出力,击败太平军侍王李世贤对衢州(今衢县)之围,旋升衢州知府,后升浙江储运道,再升布政使,1869年4月入京述职,11月署浙江巡抚。因偏信下属诳报,错批杨乃武与小白菜死刑一案,1877年2月被革职回籍。归居故里一年多,他看不惯官场龌龊,决意不再出山。因新疆军务紧急,疆界外一个名叫阿古柏的小汗国主,以英俄帝国作后盾,大肆侵占新疆领土,人民受尽欺凌,某些旗人,既贪又悍,强夺民妇,搜刮民财,百姓怨声载道。面对如此局势,1875年春,陕甘总督左宗棠以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率军出征新疆,意欲平定外犯内乱,军力虽充足,但粮运不济。至1878年,左宗棠乃向清廷奏请起用杨昌浚,出任署甘肃布政使,获清廷批准,杨又复出。左宗棠说:“他来了,我等于长了翅膀,飞得起了。”杨不负左望,深入调查研究,制订筹粮方案,精打细算,一个钱掰作两个用,从不乱花,成为全军上下信得过的后勤首脑。由于杨辅左平定新疆,收复领土,功劳卓著,受赏头品顶戴,护理陕甘总督。后杨调补陕甘总督,署福州将军、并副都统,赏太子少保衔,加封太子太保。1894年春,日本帝国主义借朝鲜内乱,挑起战争。东北告急,杨奉旨全遣甘肃劲旅捍卫京都,时值遵化回民起义,境内空虚,清兵失利而被革职。
杨为官近50年,保边疆,固海防,卫京都,誓死效忠朝廷。开办军务,亲临边陲,审看地势,改建炮台,操练劲旅,解饷平叛,协助左宗棠从俄英帝国主义手中夺回大片疆土。因杨办事可靠,以诚待友,尽忠报国,且文武皆能,故在杨几番归乡回籍后,均被左招其复出,并力荐朝廷委以重任,可见杨、左关系之密切,感情之深厚。
中法战起坚持抗法保台
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7月3日,法国海军突袭我闽江船舰,炮轰马尾造船厂。7月6日,清廷对法宣战。9日,急派漕运总督杨昌浚赴闽。18日,清廷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福建军务,命杨昌浚帮办军务;27日清廷又任命杨昌浚兼任闽浙总督并兼福建巡抚,领兵督防台湾。当日,杨即调兵遣将,率驻防在江南的湘军4个营、浙江1个营,由驻地江苏淮安起程赴闽,并派员赴湘招募兵勇10个营。
8月下旬,杨昌浚到达福州。时基隆失守,法军重点进- 北。台北守将刘铭传,飞书告急,杨昌浚闻讯心急如焚,立即调拨兵勇,渡海增援,并派员由澎湖浅水小口运送饷械赴台,接济刘铭传。
9月5日,台湾全部海口皆为法军所- ,闽台交通完全中断。杨昌浚以非凡的指挥能力,周密部署潜渡鹿港、新竹,保证粮械饷银的供应。他在福州、泉州、厦门3地,分别设立专门传递闽台信息的机构。11月初,杨派遣熟悉台事的厦门富绅叶文澜,将闽饷12万两汇给台湾商人,转交台北刘铭传,12月又向台湾汇送10余万银两,并增派湘军17营,补充器械。至1885年2月,清军全部顺利渡台,终于挫败法军,确保台湾平安。
作为闽台战区抗法副统帅,杨昌浚虽没有亲赴台湾抗法,但他在福州调兵遣将,督办后勤,做了大量工作,为抗法保台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巩固海防主持台湾建省
中法战争结束后,全国朝野有识之士,无不认识到台湾战略地位之重要:它是东南7省屏障,南洋之枢纽;建设台湾、巩固海防已是刻不容缓。但是,此事在朝廷却引发了一场争议。
钦差大臣左宗棠奏请“台湾设省”。左在1885年7月奏折中称台湾建省的理由有三:(一)今日之事势,以海防为要图;(二)台湾每年出产及关税,较之广西、贵州为多;(三)台湾孤峙大洋,为7省门户,关系全局非浅。清廷令军机大臣、六部、九卿进行讨论,他们都一致主张台湾设省。9月5日,清廷下令台湾建省,任命刘铭传为首任台湾巡抚。
而刘铭传却主张“暂缓建省”。他在10月27日奏折中,陈述其理由:台湾所出财赋,比贵州、新疆虽有多余,但养兵办防,仍须闽省照常接济,况全台清赋、抚番、办防、练兵等事宜亟需办理,立改行省尚非其时。
作为闽浙总督兼福建巡抚杨昌浚从战略大局出发,积极主持,促使台湾建省迅速完成。他为了加快实施台湾建省步伐,主动与刘铭传面商建省经费、防务、机构和人事等事宜,消除了刘铭传一些不必要的顾虑。
1886年2月,杨昌浚赴各地检阅军队,视察厦门、澎湖等港口后,16日抵基隆,在台湾停留8天,与刘铭传长谈。杨认为“闽台原系一省,今分为二,尤须唇齿相依,以收指臂之功”。对建省所需的浩繁经费提出了解决方案,建议由闽海关、福建各库局负责每年协银44万两,请其他各省协银36万两,共凑80万银两支援台湾,以5年为期。他又派“伏波轮”到台,归刘铭传调遣,增强台防,还建议将澎湖副将与海坛镇总兵对调,以增强澎湖的防务。
是年4月,杨昌浚饬令闽、台司道,召开会议拟订分省方案。旋邀刘铭传赴福州,共同审议司道拟订的分省方案。6月13日,由杨主稿,刘铭传会衔,奏陈台湾建省重要事宜:(一)彰化中路为省垣,兼顾南北;(二)分出四、五厅县,添官分治,先添设藩司、布库大使、司狱各1员,其作法仿新疆章程逐渐办理;(三)闽台盐务,照旧章办理:(四)台湾巡抚兼管学政,但文武乡闱应在福建应试;(五)旗后、沪尾两海关,拟归台湾巡抚监督;(六)台湾道兼按察使衔,兼管一切刑名、驿传事宜;(七)台湾镇总兵与澎湖镇总兵,统归台湾巡抚节制。
杨昌浚还为台湾省的机构设置和人事作了一些安排。1887年,台湾省正式建立,共辖3府1直辖州12县5厅。设省会于彰化,首府曰台湾府,附郭首县曰台湾县(旧台湾府改名台南府,旧台湾县改名为安平县);另划嘉义以东,彰化以南,方长约100余里之地为云林县、分新竹西南沿山新恳地带为苗栗县,升卑南厅为台东直属州。在省会未建成之前,以台北接近福州,先以台北为施政中心。福建省抚标(警卫营)左右两营,在台湾巡抚移驻中路后,调归台湾建省对增强台湾海防具有重大意义,杨昌功不可没。
1897年8月杨昌浚卒于长沙,终年72岁,翌年迁葬于今娄星区西阳镇高桥村画桥山,有专祠,立神道碑。碑高3.8米,宽1.6米,为青龙雕刻,上端盘有5龙,捧篆书“赠太子太傅杨公神道碑”。碑文为清末著名学者王闿运撰文,名书法家何维朴书写。墓前分立石人、石马、石羊、石虎,象征忠孝节义,规模壮观。墓穴于1966年12月被“- ”掘毁。据传,开棺时,仍见杨栩栩如生,胡须高翘,如沉睡一般,后尸体被焚。神道碑被推倒弃置于高桥村田垅,当地农民破为两半,一半作人行桥,一半作过水渡槽垫板,后收藏于市文物管理所,绝大部分文字保存完好。
杨昌浚虽是旧朝重臣,但其言行风范当时深得民心,并为同僚敬慕,实可资今人启迪。
同年(公元1825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897年)去世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