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904年-1993年] - 古城区景点 古城区特产 古城区地名网 [手机版] -
赵银棠,又名赵玉生,丽江古城区人。出生于寒儒世家,母杨彦月出身于书香门第,极注重银棠学习。银棠5岁时能背诵几百首诗,6岁进女子初等学堂读书,10岁进县立高等小学堂。
1920年毕业于丽江县女子研习班,1921-1928年,在县城女子两级小学任教,1929年1月,进昆明昆华女子高等师范班学习。
同年秋考进东陆大学文史系,成为纳西族第一位女大学生。因家庭清贫,边读书边在昆明中学、小学任教。在近代纳西族女性中,赵银棠的学历应该是很令人羡慕的。
1936年秋,回丽江中学任国文教师,兼附小主任。1937年1月,到昆华中学当国文教师。是年秋天,又回丽江中学任国文教员,并兼任丽江县女子简易班的班主任。
1938年,加入“雪社”,为该社唯一的女社员,从上世纪30年代中期开始,边从事教育工作边涉猎边地文学。利用课余假期,深入到金沙江畔、澜沧江边调查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向纳西族东巴学习东巴经,最先发掘和翻译东巴- 学。
1937-1938年,翻译《人类迁徙记》、《卜筮的故事》、《高楞趣》、《教主释里》等东巴经故事。1941年,任“丽江妇女会”理事长。
1942年2-6月,自费到重庆考察,携诗作向郭沫若求教,得到郭的赞许,鼓励她以玉龙雪山、金沙江为背景,继续边地文学创作。
后在于立群陪同下拜访中共驻重庆办事处的董必武、邓颖超,要求去延安,因交通不便未成行。其间访问重庆妇女组织,拜访于佑任、史良、周钟岳、杨杰、女书法家罗衡、女文学家陆晶清等。
1942年8月,参加吴泽林组织的“边胞服务站”,跟着马帮,到宁蒗、维西的边远山区,义务打防疫针,看病给药,展出日本侵略中国暴行的画刊,宣传抗日、宣传读书学文化,宣传讲卫生防疾病的知识、进行社会调查,收集民族民间文学资料。
“边胞服务站”的工作结束后,继续在省立丽江中学任教,并任民众教育馆馆长。此间翻译整理纳西族古歌《柏雪会》、《蜂与花》、《合欢》、《猎歌》、《挽歌》、《情歌》、《梦》、《伐筝》等作品。
1944年,任丽江县民众教育馆馆长兼教员,动员青年妇女,到民教班学习文化,集资创办“丽江妇女工艺社”,组织年轻妇女学习刺绣、编织花边、毛衣技术,培养了一批民族工艺人才。
1949年7月,著作《玉龙旧话》一书出版,为县人著的第一本介绍纳西族历史渊源、文学艺术、东巴文化、风物名胜等方面的著作。
1950年,任鹤庆中学教员。1956年,出席“云南省作家协会民族民间文学工作会议”,加入云南省作家协会,成为中国作协云南分会的第一批会员。会后,发表《董埃术埃——黑白战争的故事》、《鲁般鲁饶——久命姑娘的盼望》等东巴经长歌译著。
1957年5月,出席大理州一届二次人民代表大会及大理州民间文化座谈会。“整风反右”运动中,被戴上“ 分子”的帽子,撤销公职,送宾川县太和农场“劳动改造”。
1962年8月,摘掉“ ”帽子,重返鹤庆中学,任语文教师。
1965年著《纳西族青年的殉情悲剧及其时代背景》、《石牌坊的故事》等作品。“文革 ”中,又蒙受不白之冤,一度遣送回丽江受“劳动管教”。后返回鹤庆中学当收发员和图书管理员。
1972年12月退休。
1979年4月,“ ”错案得到彻底平反,时已75岁,仍以极大的热情写作,10余年间先后在报刊上发表近百万字的诗歌、散文、札记和评论。其中《亲切的墨迹,难忘的教诲》、《明代纳西族诗人木公和木增》获云南省首届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奖。
1981年,受聘为县图书馆顾问。增订《玉龙旧话新编》,编著《纳西族诗选》一书。
1984年后,被选为县第三、第四届政协委员。
1988年,被聘为云南省诗词学会顾问。撰写长篇回忆录《九十年历程》,其中部分由《云南文史丛刊》选登。
1993年9月9日,在丽江去世。和她同时期第一批进入学校受教育的女性,并没有她这么好运。有的中途辍学,有的虽然接受了女子师范教育,但进入社会后还是不能像男性那样顺利找到工作,独立生存。
有人只好又重新回到家庭做家庭妇女。纳西族第一代知识女性可以说是命运多舛,世代因袭的性别歧视并不会因为女性开始接受教育而得到改变。
同年(公元1904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993年)去世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