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921年-2017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 - 灌云县景点 灌云县特产 灌云县地名网 [手机版] -
陈吉余(1921.9~),出生于江苏省灌云县。河口海岸学家。1996年被选为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56年加入九三学社。
陈吉余1921年9月17日出生于江苏省灌云县。1941年8月,就读于国立浙江大学历史地理系,1945年毕业,获学士学位,同年继续在国立浙江大学攻读历史地理系地貌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师从著名地理学家叶良辅教授。1947年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助教、讲师。1952年院系调整,他到华东师范大学任教至今,历任讲师、副教授、教授,河口海岸研究所所长、名誉所长。
陈吉余是我国河口海岸理论应用于工程实践的开拓者和代表性人物之一,长期从事与水利交通等工程建设有关的地学研究工作。他开拓了以动力、沉积、地貌相结合为特色的河口海岸学科体系,对河口海岸研究从定性走向定量预测,在理论上多有创新。他具有深厚的学术造诣、广博的知识、活跃的学术思想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有很强的科学研究组织才能。50年来长期从事与工程建设紧密相关的地学研究工作,重视学科间的相互渗透,发展了我国河口海岸学科体系,解决了国家许多经济建设中的重大工程实际问题。为我国海岸带开发、利用和工程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取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在河口治理方面,早在20世纪40年代末,陈吉余就开展了河口研究,并于1957年建立了我国第一个河口研究机构。他以长江口和钱塘江口为研究基地,兼及黄河口、海河口和辽河口等。总结出长江河口的发育模式,提出长江河口治理需要抓住三个关键河段的治理,即抓住南北支分汊口、南北港分汊口和南北槽分汊口,用以稳定河势的论点,并提出“围垦明沙、固定阴沙、减少活动沙,用以稳定航槽”的治理思想和“整治、疏浚与围垦相结合”的治理原则。在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中,他从河口演变角度出发指出:北槽是青年水道,处于发展阶段,有活力;南槽由单一河槽演变为复式河槽,大量底沙从南槽输出,有利于北槽的维持;北槽口外旋转流强,有利于泥沙扩散。为长江口深水航道选槽和治理工程提供了理论依据。1969年,他提出了解决危及崇明县城深达55米的施翘河深潭护岸工程措施的建议,为国家节约投资200万元。
在海岸工程方面,他积极倡导全国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并任技术指导组副组长。他主持浙江温州海岸带试点工作和全国海岸带调查规程”的编写,提出了海涂释义、海岸带内涵等基础概念,为我国海岸带调查的范围提出了理论根据。他还承担了上海市海岸带和海涂资源调查的技术负责工作。开拓了我国多学科、大系统综合性调查,在理论上和方法上都有突破。全国海岸带调查为沿海的改革开放、国土规划和各项工程提供了系统资料和开发设想,并创造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他先后对全国20余个港口进行研究和咨询论证。如丹东大东港,他提出选定西水道建万吨级港的正确意见,为领导部门所采纳,促进了大东港的建成。又如杭州湾金山石化总厂陈山原油码头,他否定了蒲山湾方案,选定陈山作为码头依托,亲自绘出引桥轴线,该方案实施后,保证了金山石化总厂的如期投产,开创了在浪高、流急、沙多的杭州湾北岸建港之先河。他对上海港岸线不足提出了解决途径,提出了人工岛、港道式方案,以及通过桥隧与沙岛相连,利用沙岛岸线等建议。
在围海工程研究方面。他系统地总结了中国历史时期海塘工程的经验,从现代科学角度对中国海塘工程的历史经验和不足之处提出见解。他还分析了世界围海工程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组织国际知名学者进行人工海岸的研究,为21世纪海岸带深开发提供科学理论和有关技术。1989年陈吉余作为国际海岸环境委员
会成员主持召开国际潮滩会议。他通过对长江口南边滩的多年研究,在1991和1995年曾分别向上海市领导提出将浦东国际机场建于海堤之外、潮滩之上的建议,原机场规划据此加以改变,现已围滩十余平方公里,减少征地7,488亩,为国家节省了数以亿计的投资。随后,他主持了“浦东国际机场东移和九段沙生态工程研究”项目,通过九段沙种青促淤引鸟工程,为鸟类营造新的栖息地,以确保浦东国际机场安全营运。该项目提供了大型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同步协调发展的范例,丰富和发展了河口海岸工程学的理论与实践。
在水利电力工程环境方面,20世纪50年代初,他对浙江省黄坛口水电站、安徽省梅山水库的坝址地质、淹没损失和坝下灌溉进行系统调查,所提报告在建设中发挥了作用。他为沂沭河流域特别是邳兰苍地区洪涝灾害的防治提出洼地圈圩的对策,在淮河治理中得以应用。他建议将三峡工程对河口生态环境影响的问
题列为专题研究。在他主持的这项研究中,对河口河槽冲淤变化和盐水入侵做出时空变化预测,特别是建议在特枯水年调整蓄水期的时间,后被有关部门采纳。1995年,他又对淮河流域的综合治理和减灾脱贫系统工程开展研究,提出“上蓄、中疏、下导”的淮河流域治理方针。
在都市给排水工程方面,为解决上海市的供水问题,陈吉余代表上海市科协高级顾问委员会对黄浦江供水条件进行系统研究,确切地做出评价,并向上海市领导部门提出长江引水的建议。他率先提出利用青草沙修建江心水库,用地下管道输送浦东的建议,并做出水库和管道工程的初步设计方案。这一工作受到上海市各界高度重视,前期工作正在进行之中。1991年,他对上海市星火轻纺工业区排污口选址进行了论证,结果节约工程投资2,000余万元。
陈吉余治学严谨,教书育人,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他为国家培养了许多高级科研教学人才,建立了一支高水平的学术梯队。他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注重实践,十分注重维护学术界的团结和提携后进。在他组织的全国性调查工作中,作风正派,如全国海岸带温州试点参加单位40个,合作无间。陈吉
余教授学术思想活跃,具科学敏感性,每遇重大自然灾害或重大科学问题总是及时向领导部门提出建议,并身体力行,亲赴现场调研。他组织的研究报告和建议,都能科学地反映问题,如三峡工程对长江口的影响,对黄浦江上游引水的评价和提出长江引水建议等。又如9711号台风侵袭后,他立即建议政府职能部门组织调查,总结此次台风的影响及今后的防范对策。在1998年的国际海洋年中,由他负责的上海海洋科技论坛,为上海市提出“海洋世纪和上海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家进言,也受到重视。
陈吉余于1978年参加中国共产党。他虽已年逾80高龄,但壮志未已,还在为进一步发展我国的河口海岸研究事业,为解决国家重大经济建设问题和赶超国际先进水平而努力奋斗。
中国河口海岸学科奠基人、著名河口海岸学家、地理学家、水利学家和教育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共产党党员、九三学社社员、上海市第七/八/九届人大代表、中国海洋湖沼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海洋学会名誉理事长、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河口海岸科学研究院名誉院长、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顾问陈吉余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17年11月28日上午11时15分在上海市华山医院逝世,享年97岁。
陈吉余相关
相关院校:
同年(公元1921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2017年)去世的名人:
陈吉余1921年9月17日出生于江苏省灌云县。1941年8月,就读于国立浙江大学历史地理系,1945年毕业,获学士学位,同年继续在国立浙江大学攻读历史地理系地貌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师从著名地理学家叶良辅教授。1947年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助教、讲师。1952年院系调整,他到华东师范大学任教至今,历任讲师、副教授、教授,河口海岸研究所所长、名誉所长。
陈吉余是我国河口海岸理论应用于工程实践的开拓者和代表性人物之一,长期从事与水利交通等工程建设有关的地学研究工作。他开拓了以动力、沉积、地貌相结合为特色的河口海岸学科体系,对河口海岸研究从定性走向定量预测,在理论上多有创新。他具有深厚的学术造诣、广博的知识、活跃的学术思想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有很强的科学研究组织才能。50年来长期从事与工程建设紧密相关的地学研究工作,重视学科间的相互渗透,发展了我国河口海岸学科体系,解决了国家许多经济建设中的重大工程实际问题。为我国海岸带开发、利用和工程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取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在河口治理方面,早在20世纪40年代末,陈吉余就开展了河口研究,并于1957年建立了我国第一个河口研究机构。他以长江口和钱塘江口为研究基地,兼及黄河口、海河口和辽河口等。总结出长江河口的发育模式,提出长江河口治理需要抓住三个关键河段的治理,即抓住南北支分汊口、南北港分汊口和南北槽分汊口,用以稳定河势的论点,并提出“围垦明沙、固定阴沙、减少活动沙,用以稳定航槽”的治理思想和“整治、疏浚与围垦相结合”的治理原则。在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中,他从河口演变角度出发指出:北槽是青年水道,处于发展阶段,有活力;南槽由单一河槽演变为复式河槽,大量底沙从南槽输出,有利于北槽的维持;北槽口外旋转流强,有利于泥沙扩散。为长江口深水航道选槽和治理工程提供了理论依据。1969年,他提出了解决危及崇明县城深达55米的施翘河深潭护岸工程措施的建议,为国家节约投资200万元。
在海岸工程方面,他积极倡导全国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并任技术指导组副组长。他主持浙江温州海岸带试点工作和全国海岸带调查规程”的编写,提出了海涂释义、海岸带内涵等基础概念,为我国海岸带调查的范围提出了理论根据。他还承担了上海市海岸带和海涂资源调查的技术负责工作。开拓了我国多学科、大系统综合性调查,在理论上和方法上都有突破。全国海岸带调查为沿海的改革开放、国土规划和各项工程提供了系统资料和开发设想,并创造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他先后对全国20余个港口进行研究和咨询论证。如丹东大东港,他提出选定西水道建万吨级港的正确意见,为领导部门所采纳,促进了大东港的建成。又如杭州湾金山石化总厂陈山原油码头,他否定了蒲山湾方案,选定陈山作为码头依托,亲自绘出引桥轴线,该方案实施后,保证了金山石化总厂的如期投产,开创了在浪高、流急、沙多的杭州湾北岸建港之先河。他对上海港岸线不足提出了解决途径,提出了人工岛、港道式方案,以及通过桥隧与沙岛相连,利用沙岛岸线等建议。
在围海工程研究方面。他系统地总结了中国历史时期海塘工程的经验,从现代科学角度对中国海塘工程的历史经验和不足之处提出见解。他还分析了世界围海工程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组织国际知名学者进行人工海岸的研究,为21世纪海岸带深开发提供科学理论和有关技术。1989年陈吉余作为国际海岸环境委员
会成员主持召开国际潮滩会议。他通过对长江口南边滩的多年研究,在1991和1995年曾分别向上海市领导提出将浦东国际机场建于海堤之外、潮滩之上的建议,原机场规划据此加以改变,现已围滩十余平方公里,减少征地7,488亩,为国家节省了数以亿计的投资。随后,他主持了“浦东国际机场东移和九段沙生态工程研究”项目,通过九段沙种青促淤引鸟工程,为鸟类营造新的栖息地,以确保浦东国际机场安全营运。该项目提供了大型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同步协调发展的范例,丰富和发展了河口海岸工程学的理论与实践。
在水利电力工程环境方面,20世纪50年代初,他对浙江省黄坛口水电站、安徽省梅山水库的坝址地质、淹没损失和坝下灌溉进行系统调查,所提报告在建设中发挥了作用。他为沂沭河流域特别是邳兰苍地区洪涝灾害的防治提出洼地圈圩的对策,在淮河治理中得以应用。他建议将三峡工程对河口生态环境影响的问
题列为专题研究。在他主持的这项研究中,对河口河槽冲淤变化和盐水入侵做出时空变化预测,特别是建议在特枯水年调整蓄水期的时间,后被有关部门采纳。1995年,他又对淮河流域的综合治理和减灾脱贫系统工程开展研究,提出“上蓄、中疏、下导”的淮河流域治理方针。
在都市给排水工程方面,为解决上海市的供水问题,陈吉余代表上海市科协高级顾问委员会对黄浦江供水条件进行系统研究,确切地做出评价,并向上海市领导部门提出长江引水的建议。他率先提出利用青草沙修建江心水库,用地下管道输送浦东的建议,并做出水库和管道工程的初步设计方案。这一工作受到上海市各界高度重视,前期工作正在进行之中。1991年,他对上海市星火轻纺工业区排污口选址进行了论证,结果节约工程投资2,000余万元。
陈吉余治学严谨,教书育人,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他为国家培养了许多高级科研教学人才,建立了一支高水平的学术梯队。他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注重实践,十分注重维护学术界的团结和提携后进。在他组织的全国性调查工作中,作风正派,如全国海岸带温州试点参加单位40个,合作无间。陈吉
余教授学术思想活跃,具科学敏感性,每遇重大自然灾害或重大科学问题总是及时向领导部门提出建议,并身体力行,亲赴现场调研。他组织的研究报告和建议,都能科学地反映问题,如三峡工程对长江口的影响,对黄浦江上游引水的评价和提出长江引水建议等。又如9711号台风侵袭后,他立即建议政府职能部门组织调查,总结此次台风的影响及今后的防范对策。在1998年的国际海洋年中,由他负责的上海海洋科技论坛,为上海市提出“海洋世纪和上海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家进言,也受到重视。
陈吉余于1978年参加中国共产党。他虽已年逾80高龄,但壮志未已,还在为进一步发展我国的河口海岸研究事业,为解决国家重大经济建设问题和赶超国际先进水平而努力奋斗。
中国河口海岸学科奠基人、著名河口海岸学家、地理学家、水利学家和教育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共产党党员、九三学社社员、上海市第七/八/九届人大代表、中国海洋湖沼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海洋学会名誉理事长、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河口海岸科学研究院名誉院长、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顾问陈吉余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17年11月28日上午11时15分在上海市华山医院逝世,享年97岁。
陈吉余相关
相关院校:
同年(公元1921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2017年)去世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