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棨

旅景名人网  [ 字体: ] [ 手机版 ]

[] - [公元1656年-1718年] - 诸城景点 诸城特产 诸城地名网 [手机版] -

  刘棨(1656~1718),字弢子,号青岑,山东诸城县人。自幼才思敏捷,聪颖过人,11岁补诸生,人称誉其为佼佼乡童。康熙二十四年(1685)登进士第。
  康熙三十七年(1698),棨由长沙知县升任宁羌知州。时逢关中大饥,汉中尤甚,州境亦未幸免,饿莩载道,饥民流离。棨深恤民以食为天,刻不容缓,置被革职查办的风险于不顾,不待上司核复,即开仓赈济。奈何州少宿储,杯水车薪,无济于事,请贷邻邑仓粟;然州处万山丛中,运输艰难,棨遂约民:凡运回斗粟者给运酬粮3升。不旬日,运回3000石,全州雀跃,称颂其为-天。陕西省巡抚通报所属州县表彰刘棨赈灾救民的措施。刘棨也被人们称颂为便民良吏。
  棨又奉檄赈济洋县,将粮食集中于汉水两岸,亲自查验过目,定期装船出发,顺流而下。数日,粮船抵洋,放赈完毕,他向洋县令叮咛:“此粮食是以官方名义借的,倘日后百姓不能偿还,责任当由我俩完全承担。”这年秋天收成良好,洋县百姓互相勉励,不须催督,如数归还。
  当初,宁羌山高地瘠,岁役贡赋,额浮于地。棨派员实地查勘,以宁羌“七分石头三分土”具情呈报上司,祈减赋额。经核定,全州年赋岁银计减到911两,此额一直沿袭200多年。
  除均田额,完欠赋,还培补栈道,兴修旅舍,安置外来客商。一年多时间,房舍萃集,街市繁荣,人烟茂盛。宁羌境内广生槲栎,宜养柞蚕,但州民不知养蚕之法。棨乃从家乡山东招揽养蚕者,载蚕种数万至宁羌,教民放养。茧成,复聘山东工技,向州民传授缫丝之术。由于他的提倡、推广、督导,宁羌的柞蚕业盛极一时,成为西北的柞蚕基地。宁羌生产的柞蚕丝绸质柔色美,人称“刘公绸”,广销川、陕、甘诸省,颇受青睐。
  刘棨不但重视发展生产,还力倡地方文教事业。首先招商开设书店,发售经籍,创办义学,亲为讲解。宁羌文风大兴,始多应考登第者。
  康熙四十一年(1702),棨擢升甘肃宁夏中路同知,未赴任,家母去世。由于在宁羌代民完赋而负累,无路费返里奔丧,嘱咐其弟代售家产。不足,弟又变卖己产偿付。州民知道后非常感动,竟相捐金资助,棨均婉言谢绝。
  之后,棨又历任长沙府同知、平阳知府、天津道副使、江西按察使和四川布政使。康熙五十五年(1716)皇帝曾询问九卿中清介大臣数人:“本朝官吏清正廉洁与尔等伦比者何人?”九卿荐举4人,棨乃其中之一。尔后,皇帝还口谕圣旨向群臣褒扬棨的卓越政绩。
  棨升任离宁后,柞蚕之业督理无人,渐次衰微。乾隆年间,陈宏谋主陕,发布《广行山蚕檄》,大赞刘公教民养蚕之功。并连年借给蚕民工本,设法鼓舞,宁羌柞蚕业大有发展。
  刘棨是封建时代一位清正廉洁、勤于民事的地方官。他关心民间疾苦,重视发展生产,开发民智,深受民众爱戴。康熙五十七年(1718),棨病逝于任所。宁羌州民为彰其德,在州城南门内建刘公祠,刻石详志。今祠已废,“文革”中-凿毁碑文,但刘公的业绩和美誉决不因祠废碑毁而泯灭。
  


人物关系:
父亲:
儿子:
刘统勋 (16981773) 清朝政治家
孙子:
刘墉 (17191804) 清朝大臣、书法家
曾孙:
刘镮之 (?~1821) 清朝兵部尚书

同年(公元1656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718年)去世的名人:
吴历 (16321718) 清初六大家 江苏省苏州常熟
石涛 (16411718) 中国古代十大画家,清代画坛四僧 广西自治区桂林全州

下一名人:刘必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