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 - [公元267年-300年] - 闻喜景点 闻喜特产 闻喜地名网 [手机版] -
裴頠(wěi)(267-300)西晋大臣、哲学家。字逸民。河东闻喜(今属山西)人。司空裴秀之子,他曾任散骑常侍,国子祭酒兼右军将军、尚书左仆射之职。他反对王弼、何晏的贵无论。提出崇有论。认为万有的整体是最根本的“道”,万有不是由“无”产生的,而是“自生”的,“自生而必体有”。他还认为万物生化有其规律。从“崇有论”出发,他重视现实存在的事物,不满轻视事功的放达风气,力图论证封建等级制的合理性。裴頠的思想在当时有很大影响,被认为是崇有派领袖。著有《崇有论》,《晋书》把它完全载入裴頠的传中。
裴頠,裴秀之子。西晋时期重要的朝臣,也是称著当时的名士。生于晋武帝泰始三年,卒于惠帝永康元年,年三十四岁。
裴頠曾祖父裴茂,后汉灵帝时历任郡守、尚书;祖父裴潜;父裴秀。裴頠少时聪悟有识,
很早就以善谈《老子》、《易经》而知名于世。
弘雅有远识。惠帝时为国子祭酒,兼右军将军。以诛杨骏功,封武昌侯奏修国学,刻石写经累迁尚书。每授一职,殷勤固让,博引古今成败以为言。进尚书左仆射,专任门下事。
后为赵王伦所害。惠帝反正,追谥成。
頠患时俗浮虚,着崇有论以释其蔽。他的著作有《崇有论》和《辩才论》。《辩才论》大概是讨论当时所谓才性问题的,还没有写成,他就被害了。现在流传下来的只有《崇有论》,《晋书》把它完全载入裴頠的传中。有文集十卷,(《唐书经籍志》、《隋书》注作九卷)传于世。
历史评价
贾充:“頠才德英茂,足以兴隆国嗣。"
周弼:“頠若武库,五兵纵横,一时之杰也。”
哲学思想
首先,裴頠认为,总括万有的“道”,不是虚无,而有“有”的全体,离开万有就没有独立自存的道,道和万有的关系是全体和部分的关系。他的观点有力地批驳了
裴頠崇尚《老子》观点
裴頠崇尚《老子》观点
“贵无”派认为万物背后有“道”、万有背后有“无”的唯心主义观点。
其次,他主张,世界万物是互相联系、互相依赖的,并不需要有一个虚无的“道”来支持,万有并不以“无”作为自己存在的条件。裴頠深刻阐述了宇宙间万事万物的客观性、外部条件的客观性、事物法则的客观性以及人们必须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等基本原理。 再次,万有最初的产生都是自本自生,万有既然是自生的,则其本体就是它自身,“无”不能成为“有”的本体。他说:“夫至无者,无以能生,故始生者,自生也。自生而必体有,则有遗而生亏矣;生以有为己分,则虚无是有之所谓遗者也。”在裴顾看来,万物的本体就是事物自身的存在,万物皆因“有”而生成,不能从“无”而派生。同时他又认为,“无”是“有”的丧失和转化。
最后,他认为,“无”不能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起积极作用,只有“有”才对事物的发展变化起积极的影响。他说:“心非事也,而制事必由于心,然不可以制事以非事,谓心为无也;匠非器也,而制器必须于匠,然不可以制器以非器,谓匠非有也。”也就是说,心灵和实践是两码事,不能认为心是无的。工匠不是器物,但是,制造器物必须依靠工匠。
裴頠认为,《老子》的主旨在于通过对“本”的强调,提醒人们不要离本逐末。但是后来魏晋时期的责无论者背离《老子》的本来宗旨,“遂阐贵无之议,而建贱有之论”,“深列有形之敝,盛称空无之美”,玄风愈煽愈炽,于是整个社会盛行清谈之风,背离社会现实。裴頠认为按照贵无贱有的论断,必然取消伦理价值。
从中人们可以看出,裴頠的价值取向仍是传统儒家的修、齐、治、平的传统路线。
学术主张
在学术上,裴頠信奉《老子》、《周易》,属于“正始之音”的清淡名士流派。
所谓“正始之音”,即指曹魏正始年间玄学清谈之风,代表人物是何晏、王弼。其内容,正象顾炎武《日知录》中所说,“乃其弃经典而尚老庄,蔑礼法而崇放达,视其主之颠危,若路人然。……自此之后,竞相祖述。”但从裴頠本人来看,他还很关心西晋的治乱,不能说不颇主之安危。但这并没有影响他在学术上的信仰。 究其原因,就是,当时的名士崇尚老庄,—方面是崇尚老庄放达自然的思想,另一方面,也崇尚《周易》、《老子》中的理辨思想,所以有人说“正始之音”,实质上是“理, ”,即理辩,是很有根据的。裴頠也是善于理辩的名士,当时的人就将他与王衍相比,也说明了这一点。
《世说新语》也记述了有关他豁达善辩的一些故事。例如晋武帝在登基后,曾卜卦预删西晋的命运,得了个“一’字,晋武帝很不高兴,以为只有一世,大臣们也个个相顾失色。裴揩却依照何晏的《老子注》解释说,“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侯王得—以为天下员”,使得大家顿时转忧为喜。
从这里,人们可以看到他对老子思想的阐发。对于魏晋玄学,不能用“玄虚缥缈”来概括,对裴頠的学术思想,自然也不能轻易否定。
个人影响
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对于官职的荐举,很大程度上以名士的品评为标准。裴頠对当时人也多所品评,举荐他们担任了一定官职。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他能够这样做还是很可贵的。同时,他与当时的名士都有广泛的交往,对人们研究魏晋学术思想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人物关系:
经历历史事件:
同年(公元267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300年)去世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