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 - [公元538年-597年] - 魏都区景点 魏都区特产 魏都区地名网 [手机版] -
俗姓:陈
生卒:538—597
籍贯:颍川(今河南许昌)
简评:天台宗开山祖师
生平简介
智顗,俗姓陈,字德安,常被尊称为智者大师,也被后人奉为“东土释迦”。
这位中国佛教天台宗的实际创立者生于538年,就是梁武帝大同四年。当时是一个佛法得到普遍遵奉的时代,也是一个干戈四起的时代,早在智顗出生之前,为避战乱,他的家庭就已随着衣冠南渡的浪潮迁至荆州华容。他的父亲陈起祖在梁朝做官,文武兼通,深受萧绎的赏识——那时萧绎还以湘东王的身份担任荆州刺史——至萧绎即位,其更被封为益阳侯。他的哥哥也身任中兵参军一职。总之,这个家庭在当时仍能享有较为平静而舒适的生活。
到智顗十五岁时,江陵为西魏军队攻破,梁元帝被杀,南朝四百八十寺的盛况一朝黯淡,这使他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冲击。“昔梁荆百万,一朝仆妾”、“叹荣会之难久,痛凋离之易及”,当他深深感到三界火宅,世间无常的时候,便“发弘大愿,誓作沙门,荷负正法,为己重任”。然而为了不拂逆双亲的意志,他并未立即出家,只是自己日夜不松懈地礼拜诵经。不久后他的父母双双离世,这一次,他面对兄长的反对再未退让,并说“铭肌刻骨,意不可移。”随即投长沙果愿寺法绪大师出家。
在剃度后,智顗到真谛三藏的大弟子慧旷律师(精通律学之比丘名律师)门下学习《金光明经》、《摄大乘论》、《唯识论》等经典,并从其受具足戒。受戒后不久,他就在湖南衡阳南方的大贤山闭关专修《法华》、《无量义经》、《普贤观经》,同时实践方等忏法,获有许多较好的经验。
陈天嘉元年,智顗二十三岁时,去光州(河南光山县)大苏山参访慧思禅师,在他门下精进学习长达七年之久。在这段时间里,他有一次持诵《法华经》至“是真精进,是名真法供养如来”一句,忽然心境朗照,证得法华三昧前方便,这次领悟被世人称为“大苏妙悟”。但他在此后仍接受慧思的指导,孜孜不倦地修行,直至光大二年(567),才接过慧思的衣钵,承命前往金陵驻锡。
金陵瓦官寺,是智顗一生传法度众的起点。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北方佛教偏重于禅法实践而少习义理,有时便使得根基差者只凭借一腔信仰热情在蒙昧中迷失,而南方佛教注重义理轻忽禅法,有时便使得学人独擅口舌之争,无法获得真实的成就。智顗在讲学时却能兼顾理论与实践,强调“教观双运”,“解行并进”。他不仅把新的禅法带至金陵,还使当地的义学有了一番新气象。由此名扬教界,当时金陵上首僧均来就学,所谓“金陵上匠,德居僧首,舍指南之位,遵北面之礼。其四方衿袖,万里来者,不惜无赀之躯,以希一句之益”,可谓举国皈依,一时无双。
然而,这种盛况固然意味了佛法在传播上的成功,却未必指向学人对佛法的真正实践。八年后,闻法参访者日益增多,真正领悟者日益趋少,甚至由于外务烦扰不已,连智顗自身的修行都无法被顾及。这显然违背了智顗讲学的初衷,作为一位高僧,他并未留恋这种喧喧攘攘的场面,而是坚定地拒绝了朝野上下的挽留,在太建七年(575)离开金陵,入天台山隐居。
到达天台山后,智顗创立伽蓝,白天讲解佛法教导弟子,晚间亲自指导止观修习。隐居期中,他在某次-时面对种种幻象魔征岿然不动,又经历了一番境界上的领悟,这被后人称为“华顶妙悟”。天台山隐居,是智顗思想上前后二期的分界点。在此之前,他主要沿袭继承慧思的学术体系,以般若经为基本依据;在此之后,他则得以超离《大智度论》与师承的影响,认为般若经共通于小乘,只有《法华经》才演说了二乘成佛的殊胜,是不共般若的境界。正是在这个时期,智顗逐渐树立起天台宗的基础。
十载寒暑倏忽而过,至德三年(585),陈后主已经七次遣使求请智顗出山说法,他终于允诺再至金陵,大开讲筵,众人追捧,场面毫不逊于瓦官寺时期。由智顗所作,天台宗的基本经典之一《法华文句》,在此时也得以广为讲授。然而很快四年过去,陈朝也告灭亡,他又一次离开金陵,至庐山讲学。后来晋王杨广诏请智顗到扬州授戒,“智者大师”这一尊称,便是来自于杨广。
隋开皇十二年(592),智顗回到庐山,又去往潭州、南岳,最后到达荆州。次年,他为报答自己生长地方的恩德,在当阳县玉泉山建立玉泉寺,天台宗三大基本经典中的《法华玄义》、ˇ诃止观》两部,都是在玉泉寺得以完成。至此,天台宗的理论体系也终告完善。
开皇十三年(593),智顗在玉泉寺讲《妙法莲华经》的经题,据说从四月十五日到七月十五日,整整三个月,他只讲了“妙法莲华经”五字中的“妙”字,对这一字竟有三十种发挥,“九旬谈妙”遂成一佳话。
开皇十五年(595),智顗到扬州讲学,十六年秋,至天台山继续著述。
开皇十七年(597),晋王杨广遣使请智顗赴金陵,行至石城时,他因疾在石城寺前安详圆寂,去世前恰好讲完《观心论》。世寿六十,僧腊四十。
[以上内容由"二两面,不要豆芽"分享。]
智顗相关
同年(公元538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597年)去世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