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长恭

旅景名人网  [ 字体: ] [ 手机版 ]

[公元1894年-1962年,中国科学院院士] - 丰泽区景点 丰泽区特产 丰泽区地名网 [手机版] -

  庄长恭(1894~1962年),字丕可,泉州甲第巷人,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十二月生。民国5年(1916年),在泉州中学校(今泉州五中前身)毕业,获奖学金保送进北京大学化学系学习,后转美国芝加哥大学。大学毕业后留校深造,1924年获化学博士学位。回国后担任东北大学化学系教授、系主任。民国20年,赴德国哥丁根大学和慕尼黑大学研究有机化学,从事麦角甾醇结构的研究,取得杰出的成就。民国23年回国,历任中央大学理学院院长、中央研究院化学研究所所长,当选为中央研究院评议员。抗日战争初期,留在上海药物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民国30年12月8日珍珠港事变后,辗转云南省昆明,继续从事科研活动。抗日战争胜利后,再度赴美国,与有机化学界科学家进行学术交流。回国后于民国37年担任台湾大学校长。同年,被评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
  解放后,庄长恭从台湾间道返回大陆,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有机化学研究所所长。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物理学、数学、化学学部委员、化学学部常务委员会委员,后又被任命为化学部副主任。1956年,担任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委员。1954年、1958年分别被选为第一、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62年2月,庄长恭在上海逝世,享年69岁。
  庄长恭一生从事科学研究和高校教育工作,对有机合成,特别是有关甾体化合物的合成,以及天然有机产物结构的研究,作出重大贡献。民国21~30年间,发表重要论文18篇,如《麦角甾醇的结构》等。1933年,在德国哥丁根大学期间,对麦角甾醇结构的研究卓有成效。他对与甾体有关化合物合成的研究,推动了多环化合物化学的发展。为了合成带有角甲基多环A一酮,庄长恭设计一个带有普遍意义的方法,获得满意的结果,受到国际有机化学界的重视。
  庄长恭在德国从事研究工作时,曾到奥地利维也纳大学学习刚发展起来的有机微量分析技术。回国后,首次在中国建立这项新技术。此外,庄长恭还和其他合作者进行生物碱结构的研究。庄长恭治学严谨,对实验现象的观察极为仔细。如在麦角甾醇结构的研究过程中,他在麦角甾烷的氧化物中,发现有难于溶解的钠盐悬浮于-层和水层之间,便把它分离出来,经酸化得到关键性的产物——去甲胆酸。
  庄长恭主要论文有《麦角甾醇的结构》[Ann·500(1933年)270-80],《2—甲基—环已烷乙酸》-[1]-甲酸-[2]及其有关化合物的合成》[Ber.deut.chem.Ges.68B(1935年)864-70.与田迂霖、黄耀增合作]、《单酸酯与-甲基一三羧酸酯的综合》[Ber.deut.Chem.Ges.68B(1935年)882-6,与马集铭合作]、《8-m-甲氧基-一丁酸的合成》[Bet.deut.Chem.Ges.69B(1936年)1508-8,与黄耀曾合作],都发表在《德国化学会志》上。
  庄长恭事迹被收入《中国科学家辞典》、《中国科苑英华录》(新中国之部)。
  [以上内容由"宜城风雨"分享。]


同年(公元1894年)出生的名人:
陈桢 (18941957) 中国科学院院士 江苏省扬州邗江区

同年(公元1962年)去世的名人:
朱洗 (19001962) 中国科学院院士 浙江省台州临海
涂长望 (19061962) 中国科学院院士 湖北省武汉江汉区
李方训 (19021962) 物理化学家和教育家 江苏省扬州仪征市

下一名人:诸福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