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 - [公元1601年-1646年] - 莱西市景点 莱西市特产 莱西市地名网 [手机版] -
明朝末年,胶东出了个名闻全国的民族英雄——左懋第。因他富有民族气节,宁死不肯投降清王朝,被人民誉为“明末文天祥”。
左懋第(1601--1646),字仲及 号梦石,又号梦农。莱阳县(今莱阳市)人。
他自幼聪明好学,勤于攻读,29岁那年在山东乡试中中了第二名举人。第二年又考中进士,被委任为陕西韩城县令。祟桢十二年(1639)被调往京城,提升为户科给事中。
左懋第为人正直,敢于直言进谏。当时的明王朝已处于穷途末路,矛盾重重,危机四伏。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最高统治者崇祯刚愎自用,听不进正确意见。左懋第从民族利益出发,多次向当政者提出治国的正确主张。他曾向崇桢皇帝提出了明王朝当时存在的四大弊端,即“民困”、“兵弱”、“臣工委顿”、“国计虚耗”,提醒明王朝加以解决。为减轻劳动人民的负担,缓和阶级矛盾,以有利于巩固封建统治,较好地进行与崛起于关外的满族的民族斗争,他屡次提请取消加征的赋税,均未被采纳。后来,左懋第又改任刑科给事中,仍不断提出减轻人民负担的奏请。崇祯十四年(1641),左懋第奉命督办漕运,即督办自江南沿运河向京城运送粮食。当时江南发生饥荒,遍地饿殍,饥民的-时有发生。从统治阶级的整体利益出发,左懋第多次向崇桢皇帝上 书,请求放粮赡灾。并发出了“赡救安可不变”的呼吁,为民请命。当时明王朝兵连祸结。国库空虚,-和阶级矛盾空前激烈,内外交困,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左懋第的意见未被采纳。
崇桢十七年(1644).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串军攻进北京,推翻了明王朝的统治。不久,清兵入关,迅即攻占北京。福王朱由崧在南京建立了南明政权,时称弘光皇帝。左懋第被任命为太常卿,不久又改任兵部右侍郎兼右金都御吏,受命出使北京与清王朝议和。
左懋第开始时反对议和,极力主战,并请求拨给他人马,以收复失地,恢复明王朝江山.但未获批准。继而他又拒绝出使议和,请求弘光皇帝改派他人出使,也未被接受。左懋第深织赴京议和,如同与虎谋皮,希望渺茫,但君命难违,只能照办。临行前,他力劝弘光皇帝“时时以先帝之仇、北都之耻为念”, “勿以北行为和议必成,勿以和成为足恃”。提醒南明王朝不要期望和议一定能成功,即使议和成功,也不一定是可以信赖的,主张以武力保平安。“夫能渡河而战,始能扼河而守,必能扼河面守,始能画江而安.’强调以天下为重,以耻仇为念,以沦陷之民为忧,要整军伤兵,以田恢复大业。
左懋第对北行议和的危险也深有预料。他在一封信中说,
“懋第此行,是懋第死日也。”立志要“效宋之文天样”,“留正气于千古。”
清顺治元年(1644)十月,左懋第到达北京。面对清王朝的种种威胁和侮辱,他愤怒地予以斥责并据理力争,始终不辱使命。为了击退清王朝的利诱劝降,他写了“生为大明忠臣,死为大明忠鬼”的对联贴在门上。一则明志,一则堵劝降说客之口。他还画了一幅苏武牧羊画像,挂在墙上以自励。鉴于左懋第在文人和官吏中的影响,清王朝加紧了对他的劝降活动。摄政王多尔衷亲自出马,设宴劝降。左懋第挥之不食。原明朝兵部尚书、叛臣洪承畴的劝降也被他严词拒绝。最后清政府又派左懋第的堂兄、原明朝兵部虽外郎左懋泰劝降。左懋第曾将母亲托付于堂兄左懋泰,其母亲死后又由左懋泰扶柩归葬。因此,左懋泰对左懋第来说,不仅有兄弟之情,而且有养母葬母之恩。左懋第谢过左懋泰养母治丧之恩后,便怒责他叛明降清的变节行为。并说:“懋第无降敌之兄。”断然断绝了兄弟关系。清政府见劝降不成,便将他逮捕入狱并施以酷刑,后又在水牢里关押了7天,终未能使他屈服。
清顺治三年(1646)闰六月二十日,清政府终于决定将他杀害。在刑场上,清摄政王多尔衷再次劝降,左懋第不为所动,慷慨就义。时年45岁。
左懋第威武不屈、富贵不淫,坚贞不渝、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受到了后人的称赞。
左懋第著有《梅花屋诗抄》一卷,《罗石山房文抄》四卷。
同年(公元1601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646年)去世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