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 [公元764年-815年] - 拉萨 那曲 山南 林芝 阿里 昌都 西藏自治区景点 西藏自治区特产 西藏自治区地名网 [手机版] -
唐大历十一年(-“火空海”纪元153年,公元776年)赤德松赞诞生,出生地址无从可考。其父为吐蕃王朝第37代赞普赤松德赞,母亲是蔡邦萨梅朵准。兄弟3人,他排行最后。
公元8世纪末,赤德松赞的长兄牟尼赞普、次兄牟如赞普接连被杀后,朝野上下动荡,国政暂由大臣们掌握。在由谁来继承王位的问题上,众臣意见抵牾,矛盾斗争十分激烈。贞元十四年(798年),年青的赤德松赞在名臣、他年幼时的“师僧”——娘·定埃增桑布的特殊保护的支持荐举下,被推上了吐蕃第40代赞普宝座。以后娘·定埃增桑布又辅佐他,对国政提出下许多好的建议,终使众臣的纷争偃旗息鼓。知恩报答,赤德松赞任命“师僧”担任大论,赞誉他是上下臣之中的栋梁。
赤德松赞就任后。采纳了娘·定埃增桑布的建议,同各种势力集团举行君臣盟誓,旨在稳定内部。盟文肯定了前此历代赞普盟誓和封赐继续有效,参与盟誓者的各家族,其世代继承各受封的奴隶、农田、牧场三者权益,永世不变。除外,他在继承父辈尊佛、名僧的衣钵之外。又实施了一些新的措施来继续扶植佛教。其主要是:
一、修建寺院,恢复桑耶寺神殿供养。父王在位时建立的著名的桑耶寺僧伽制度曾经严格执行一时。而此期,僧寺一度不事供养,专重争辩,使得庭院毁坏,殿堂鸟粪污垢满地。更有甚者,僧舍门框也被盗走,赤德松赞看在眼里,痛在心中,立即下令恢复子该寺的供养,王妃绛电也带头献出了7克(克:藏语容量单位。每克约台汉秤25至28市斤。)小麦、青稞。赤德松赞赞普还组织大量人力物力,修建了一座著名的寺院——杰德噶琼寺,寺成树碑记载了赞普为使佛教永久长存而召集君臣盟誓的情况,规定新建寺院亦赐给与贵族上层相等的财产和奴隶。
二、翻译佛经。赤德松赞时组织了一些著名僧人、学者,如无垢友、遍照护等人翻译了不少前几代赞普时没有译出的佛经。为能准确、高质量的译经,在使用音译、意译、直译和改译等多种方法的前提下,规定了翻译的三大原则,即符合声明学(语言学)所讲的规则;符合佛教经典的经义;再就是吐蕃人易于理解。至“三藏经典得以大备”,使译经事业有了长足的进步。
三、优待僧侣。赤德松赞规定:“对于那些已经出家的人,应当使他们不再受别人的奴役,不征他们重税,并使他们受到保护,不让他们做体力劳动,并由我给予他们以尊崇的地位。”还规定:“凡有佛、法、僧三宝的地方,所需的供养均不得减少。”
四、王室成员出家为僧。为了表示对佛陀的虔诚信奉,赤德松赞毅然将未来继承赞普王位的长子臧玛送进寺庙,皈依佛教,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还决定以后的赞普子孙从年幼者到执掌国政者,都要依佛教高僧“善知识”者为师,尽可能多地学习佛法。太子、新任大臣及妃嫔的选立都要在立誓信奉、敬崇“三宝”的人中考虑任命。
五、让僧人参与国政。僧人参政,起自父王赤松德赞时期,但当时除把一些僧人尊奉为堪布以外,还没有任命僧人为社稷大论的事,僧人们也不参加商议国政的御前会议,到了他这任内,据藏文史籍记知,在兴佛证盟的誓文中,担任钵阐布(僧官名称,意为大僧人)的娘·定埃增桑布和勃兰伽·贝吉云丹不仅名位排列在所有文武百官之前,而且冠以平章政事这一最高职称,这是赤德松赞重用僧人执掌吐蕃大权的力证。
赤德松赞掌政期间,除进行上述崇佛活动之外,他还力图摆脱累年因征战以致本土人力财力枯竭的局面,借以赢得民心,巩固赞普自身的权力和地位。因此主张与唐王朝息战,重修和好愿望,稳定边境形势,缓和由于历史缘故造成的彼此数10年来的紧张关系,加强吐蕃与唐朝的友好往来。据藏汉文史料记载,赤松德赞在位的17年间(798~815年),蕃唐双方频繁通使:
贞元十九年(803年),吐蕃遣使臣论颊热为首的54人的庞大使团入唐,唐遣右龙武大将军薛伾到吐蕃。
二十年(804年),吐蕃赞普牟尼卒,德宗为之废朝三日,并派工部侍郎张荐赴吐蕃吊祭,不幸病殁途中。
二十一年(805年),唐德宗李适去世,唐派左金吾卫将军田景度等人出使吐蕃。吐蕃派论乞缕勃藏到唐朝,献马、牛、金币,助祭德宗陵墓。唐又派卫尉少卿兼御史中丞侯幼平出使吐蕃,通告顺宗即位。
元和元年(806年),顺宗李诵去世,唐使往吐蕃告丧,并送还被俘人员70人。吐蕃再派论勃藏到唐。
三年(808年),唐遣礼部郎中徐复去吐蕃,捎去御笔信一封。
五年(810年),徐复返唐,吐蕃派论思邪热赴唐朝,送回原先被拘押期间死在吐蕃的唐臣郑叔矩、路泌等13人的灵柩,并表示愿意把吐蕃占领的秦、原、安乐(今甘肃清水、成县、宁夏山水河以南等地)三州归还唐。吐蕃使巨还拜谒了皇帝,唐朝宰相杜佑代表皇帝回礼,遣鸿胪少卿李铦、丹王府长史吴晕出使吐蕃回报。
七年(812年),吐蕃迫使入唐朝贡,宰臣干中书省与蕃使议事。
九年(814年),吐蕃款陇州(今陕西陇县)要求互市,帝允准。
十年(815午),赤德松赞赞普去世。两年后,吐蕃使臣论乞髯到唐朝,通告了这一噩耗,唐派右卫将军乌重一、殿中侍御史段均到吐蕃吊祭。
由于历史的原因,唐蕃之间曾发生过不愉快的事件。但到了这一时期以后,双方在多次地互派使臣接触交往过程中,都真诚地表示了重归于好的强烈愿望,也采取了一些和好的步骤:赤德松赞专门派了钵阐布到蕃唐边界地区负责两边修好事宜,送回了唐朝死亡官员的灵柩;唐朝也释放了吐蕃的战俘。使臣礼尚往来、互相馈赠礼物等等,这些都是符合人民心愿的,也正是双方的共同努力。在赤德松赞去世后的几年里,唐蕃于长庆元年至三年(821~823年),终于实现了和盟签约,在双方的都城长安,拉萨以及交界处树立了唐蕃会盟碑,彼此之间的战争从此基本结束,这应该说赤德松赞也是有一份功劳的。
同年(公元764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815年)去世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