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 - [公元1714年-?] - 平远县景点 平远县特产 平远县地名网 [手机版] -
刘述元(1714~?),号铁峰,平远东石东汶村茶园下人。祖上居梅县,后迁居东石。其父云鹏,廪生,50岁生下述元。有兄弟6人,其中,后人知道的有兄箕元、弟策元。
刘述元幼时生性活泼、思维敏捷。8岁起在家乡读私塾,11岁圈点经书,13岁初应童子试。后他拿着答卷去拜谒考官刘公。刘公对其答卷非常满意,特赐茶与果给他。但旧时考取秀才,必须经过县试、州试、院试,三试皆优,方能取为秀才。述元16岁时赴潮州复试,两次失败,其祖父欲大加鞭挞。从此,刘述元拜其叔父为师,广搜典籍,发奋攻读,至20岁时才考取秀才。
此时,述元之父云鹏对其兄弟的学业要求更加严格,专门聘请江西南昌名师陈武兴为师辅导其兄弟读书。述元与兄箕元、弟策元相互研讨,博览群书,学业有了更大的长进。乾隆乙卯年(1753)3月末,慈母病逝,翌年8月,其父又相继去世,带来家庭经济异常拮据。然而,在叔父的支持和鼓励下,述元坚定志向,在三年守墓中手执父亲遗篇,继续攻读典籍。守孝毕,时值乾隆庚申之年(1740),述元参加岁试,拔得头筹,得到县学教官熊心垣和巡抚策公的赏识和称颂。
乾隆甲子(1744)科,刘述元参加乡试,中式第14名举人。中举后随即公车北上,于乾隆乙丑年(1745)在京城参加会试,得中三甲第38名进士,雁塔题名,赐宴琼林,好不得意。返回故里,风光无限。
不久,刘述元离别兄弟,进京到吏部等候选派。被吏部委任为四川通江知县。离京之日,正是腊月寒冬,雪拥路径,肌肤欲裂。他从陕西入川,沿途山高路险,剑阁连云,于当年三月九日,才到达四川通江县。
刘述元在通江任上,白天深入民间体察民情风俗,看到通江百姓民俗俭朴而性格彪悍,士子勤奋攻读而具有侠义。该县山多地少,刀耕火种,生活极其艰苦而感到心中十分不安。于是,尽力帮助百姓排扰解难。夜晚则认真查阅案卷,处理政务。他常怀“粒饭皆民膏,点珠皆民血”之心,为官清正廉明,办案细心认真,恐出差错,以伤百姓之命。他自奉节俭,捐俸修建杨伯河桥,深得百姓拥戴。他还耗尽心血,编修《通江县志》并为此作序。
三年后,刘述元一方面因妻儿子女远隔万里之遥,另一方面又考虑到宦海无涯,风波险恶,便决定回归故里,以耕作谋实为生。当他离开通江之时,百姓齐集道路两旁热情送行,有的为述元感泣,恋恋不舍。通江百姓为寄托对述元怀念之情,在通江学宫立去思碑,以彰宦绩。
述元回到家乡,已无官职,只好受聘当私塾老师和勤于写作,以发挥才能。10余年过去,生活越来越艰难,但觉得自己仍有余力,不愿就此罢休,便托在平远县衙任职的熊一横、熊一贯兄弟,请求知县给予填补学宫缺一职员的名额。述元在与熊姓两兄弟约定时间听候回复而末见二人,觉得前程无望,深夜作《放怀词》一篇,以抒心中郁闷。诗毕,心病突发而离开人世,时年 50有余。
刘述元文才渊博,为县人留下许多杰出的诗篇,其中有《六有堂稿》、《铁峰吟草》等。
东石镇 东石镇地处平远县中部,位于东经115054’,北纬24025’, 东邻广东省蕉岭县、本县泗水镇,西接河头镇,南与坝头镇、热柘镇接壤,北靠仁居镇和上举镇,距县城14公里。2003年9月,平远县调整乡镇行政区划,原茅坪镇并入东石镇。 全镇辖区面积159.7平方公里,有18个村民委员会和1个居委会, 223 个村民小组。 2003年末统计,全镇总人口8138户,3…… 详细++
同年(公元1714年)出生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