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 - [公元1851年-1911年] - 梅县区景点 梅县区特产 梅县区地名网 [手机版] -
(1851—1911)(1861—1921)
张榕轩,原名煜南;张耀轩,原名鸿南。是同胞兄弟,榕轩为兄,耀轩为弟。梅县松南圳头人。同是当时著名华侨实业家和印尼的侨领。
张榕轩少时就读于私塾,其父在松口经营小杂货店,因本小利微,难于维持十口之家生计。于是,只身赴印度尼西亚谋生。初在张弼士开设的公司当职工,不久升为高级职员。有了积蓄后,便自立门户,转往苏门答腊棉兰地区自行开业。光绪四年(1878年),张榕轩与张弼士合资开办笠旺公司,经营种植橡胶、咖啡、椰子、茶叶等,投资数百万元,先后开辟胶园七、八所,茶叶加工场一处,后又合资开设日里银行,随后又开设万永昌商号,经营各类商品。历十余年之锐意经营,不仅企业发达,且促进了棉兰市场的繁荣,资产总额累达数千万盾,为棉兰地区华侨社会中之首富。荷兰殖民当局以张榕轩有功于当地的开发和经济发展,先后委以华人“雷珍兰”和“甲必丹”(皆前印殖民当局之官衔)。而张榕轩也因此成为棉兰地区公认的侨领。
张榕轩出国后不久,其父在家乡逝世,杂货店务由其弟耀轩经营。张耀轩因感在家乡难于施展其抱负,不久,亦离家南渡助兄。张耀轩为人敦厚老实,工作细致,到棉兰不久,即被其兄委任为其企业的总管,负责管理帐目。由于工作勤恳,并赢得当地华侨的信任,未及数年,当张榕轩提升为华人“甲必丹”时,张耀轩也被委任为华人“雷珍兰”。张氏兄弟出任荷印华人官职后,兴利除弊,凡苛虐华侨之条例,必出面与当局交涉,至取消为止。对华侨纳税是估算个人收人计征的,往往多估,使华侨增加负担,蒙受损失。张氏兄弟为维护华侨利益,极力交涉,当局只好将华侨税务划归张氏任内之“玛腰”公署代征,收人微薄者减征,失业者免征,使华侨得到实惠,为当地华人所称道。
张榕轩的垦殖业在张耀轩的积极协助和经营下,得到进一步发展。后来,张耀轩又在西甫兰收购一荷兰人经营不善之大种植园,并委任另一荷兰人安尼斯为其30多家种植园的总管。张耀轩成为委任白人为其总管的第一个华侨大种植园主。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张弼士应清政府之邀,回国筹办中国通商银行,因其深悉张耀轩能筹善算,故归国前将其在东南亚的一切企业委托张耀轩代管,使张榕轩兄弟一时成为东南亚举足轻重的华侨财团富豪之一。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张耀轩随张弼士从巴达维亚前往新加坡办理商务时,因受德国邮船公司推行种族歧视政策的刺激,又合股创办了裕昌和广福二间远洋航运公司。光绪二十年前后,张耀轩应张弼士之请前往巴达维亚,会见当地华人“玛腰”许金安、“甲必丹”李全俊,参与筹办中华银行。张耀轩认购了股份中的三分之一(200股)。由此,张耀轩把他的事业发展至爪哇岛。
光绪二十年(1895年),张榕轩得到中国驻新加坡总领事黄遵宪的推荐, 继张弼士之后出任中国驻槟榔屿副领事,从此步人仕途。张榕轩在公余之暇,搜集当地民情风俗、历史沿革、经济地理等资料以及国内洋务派与改良派等大臣所写重要奏章和著述加以编撰,写成《海国公余辑录》和《海国公余杂著》两书。内容丰富,为后人留下许多有价值的资料。
张氏兄弟爱国至诚。当时清廷筹募海军经费、筹办京师医局以及陕西闹旱灾,顺直一带闹饥荒,张氏兄弟均捐巨款赞助或赈济。清政府曾多次嘉奖,并分别授予花翎二品顶戴候补四品京堂和花翎三品卿衔。后兴办潮汕铁路,又改授张榕轩为三品京堂候补,并升任为考察南洋商务大臣;改授张耀轩为四品京堂候补。
张氏兄弟对振兴祖国实业更是不遗余力,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发起筹建潮汕铁路。总预算金额为300万银元,其中张榕轩、张耀轩各认 100万元,谢梦池认 25万元,张宗煌认20万元,林丽生认50万元,不足之数,由张氏兄弟补足。光绪三十年4月正式成立潮汕铁路公司,张榕轩出任董事长。是年8月底,勘测和划线工作顺利完成,9月28日正式动工兴建。中间几经周折,两年之后,我国近代史上第一条由华侨投资兴建的纯商办铁路——潮汕铁路终于建成。它南起汕头,北止潮州,全长 39公里。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11月25日正式通车。1908年继筑至意溪,全长42公里,实际投资额为302.58万元。宣统三年4月,清政府以“铁路国有”为名,按投资总额公布以六成付款,企图强夺股权,收回商办铁路,并将路权转让给日本。因是年10月爆发武昌起义,清朝被推翻,潮汕铁路仍归商办。然张氏兄弟对清廷掠夺华侨资产的行径,甚为愤慨。目睹清廷统治下的祖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影响华侨在外的地位,因而萌发了爱国民主主义思想,同情支持孙中山领导之民主革命。1911年辛亥武昌起义后,张耀轩在同乡的同盟会会员谢逸桥的发动下,捐出一笔巨款,支持孙中山领导的革命事业。在其带动下,南洋华侨亦踊跃捐款支持孙中山。民国成立后,孙中山亲笔题写“博爱”两字,送给张耀轩。
张氏兄弟乐善好施,对于侨居地的公益事业鼎力资助。他们曾在棉兰独资创建敦本学校,捐建各埠中华学校校舍,捐资架设棉兰日里河大铁桥,在棉兰勿老湾海口设麻疯医院等,捐资逾百万元。对于祖国家乡文教事业亦十分热心,慷慨捐资4000元给松口公学,捐赠10万元给香港大学,为岭南大学捐建一座“耀轩楼”(位于今中山大学校园内)等等。清末,张氏兄弟还出资辑录嘉应五属从宋至明、清先贤遗诗400余家,刊成《梅水诗传》初、续集共13卷传世,并资助《光绪嘉应州志》的出版。1910年,江南开劝业会,张氏兄弟带头捐款30万元,以倡导“实业救国”。
张氏兄弟热爱乡邦,振兴中华的宏愿,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至今为人所传颂。张榕轩于1911年因病逝世于侨居地棉兰,噩耗传至祖国后,国人均为之惋惜。有一挽联颇能概括对张氏的评价:“潮汕辟路,日里殖民,中外失老成,岂徒泪洒葭莩,戕痛自关人物计;考察未终,实业待振,朝野方属望,忽尔噩传桑梓,公魂应向国家还”。张榕轩去世后,棉兰华人“甲必丹”遗缺由张耀轩继任,后张耀轩又被升为棉兰华人“玛腰”,其实业继续发展,时人称为“雄视一方的张玛腰”,其资产不下四千万盾,与新加坡的陆佑和中爪哇的黄仲涵并称为东南亚华侨的三大巨富。
民国10年(1921年)2月8日,张耀轩在棉兰侨居地病逝。出殡之日,不分种族和国籍,人们从亚齐、巴东、爪哇、槟榔屿、新加坡等地赶来参加葬礼,悼念曾为发展侨居地经济、社会公益事业竭智尽力的华侨先贤。
同年(公元1851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911年)去世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