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911年-1948年] - 琼山景点 琼山特产 琼山地名网 [手机版] -
朱运泽(1911~1948),又名朱克平,海南琼山县(今属海口市)龙塘镇洋滨村人。1911年朱运泽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父亲除种田外兼作木匠,母亲王氏是一个勤劳善良的农家妇女。朱运泽3岁父亡后随改嫁的母亲到咸来乡新云村当“牛尾虱”(海南旧风俗看不起随母改嫁的孩子,称为“牛尾虱”,与别地的“挂油瓶”相同)。他稍长大后在新云村私塾里读书。他由于特殊的身世,从小就饱尝人世间的辛酸苦辣,这造就了他倔强、富有正义感和与人为善的个性。他常常不惜气力地替村里人挑水劈柴、收拾农活。邻里有什么困难,只要他能办到的都乐意给予帮助;邻里有什么纠纷,他也义不容辞的仗义执言,甚得村里人爱戴。
1926年朱运泽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7月朱运泽加入琼崖讨逆革命军第六路军,随 队攻打道崇、罗梧、道统、龙发等民团局,声威大震。9月朱运泽随军参加乐会县椰子寨战斗。1928年12月朱运泽随琼崖红军撤往母瑞山建立革命根据地。1930年5月朱运泽随部队回到家乡开展武装斗争。9月朱运泽任红一团第一营连长。1932年8月,陈汉光亲自指挥第二、第三团各一部共1600多人向羊山、儒郭山苏区发起进攻。驻羊山、儒郭山的红三团在团长许登光、政委梁君照的率领下奋起抵抗,激战4个多小时,伤亡惨重,-退入山中与敌周旋。敌人派出飞机、大炮狂轰滥炸,同时进行严密围困,反复搜捕。红军队伍被打散。朱运泽带领少数战士突围后找到琼文县委,在琼文一带坚持斗争。在艰难困苦的岁月里,他带领着10多名红军战士和琼山县委的黎民、冯安全等人一起,依靠群众的支持,开展革命活动,伺机打击 分子,积极恢复党的组织。
1933年6月,琼崖特委召开临时会议,增补朱运泽为琼崖特委委员。他和冯白驹留在琼文,以琼文为中心,领导全琼党组织和武装斗争的恢复和发展工作,直接领导琼文的革命斗争。在冯白驹的领导下,朱运泽等人先后在演丰白路庙戏场、道崇墟戏场等地开展“行红活动”,打击 分子,扩大红军影响,为开展恢复工作开创了有利的局面。1936年5月,朱运泽继续当选为特委委员,并被任命为琼崖红军游击队司令兼第一支队队长,带领一支队随同特委机关在琼山一带打击敌人。
1937年7月,朱运泽任琼山县委书记。他按照党中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主动与国民党区乡当局和地方开明绅士接触,宣传我党联合抗战的主张和诚意,组织基层组织开展抗日救亡的各种活动,亲自到三江墟进行宣传演讲,努力开创联合抗战的良好气氛。1938年10月,琼崖国共两党关于合作抗日的谈判终于达成协议。12月5日,红军游击队在云龙改编为广东省民众抗日自卫团第十四区独立队,朱运泽担任第三中队第一小队长,改名为朱克平。1939年3月,独立队扩编为独立总队后朱运泽任第一大队第三中队长。3月8日,第三中队在朱运泽、王力征的带领下,趁夜在美男至三江之间的罗牛桥埋伏,击毁日本军队军车10辆,歼灭日本军大佐指挥官以下20多人,缴获三八式 5支, 几百发。罗牛桥伏击战的胜利,再一次戳穿了“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坚定和鼓舞了我军民的抗日决心和信心。1939年12月,特委召开第八次扩大会议,决定创建美合山区抗日根据地,抽调第一大队第一中队、第二大队第六中队和原特务中队合编成特务大队,朱运泽任大队长,护卫琼总队部和特委领导机关西迁。
1941年夏,朱运泽调任定安稽征处主任。1942年秋,特委为了更好地指导定安县政权工作和开展琼东县的工作,成立东定督导处。他在督导处负责财粮工作。1943年初,他任东定抗日民主政府财政科科长。他身体力行,按照党的指示和各项财经政策,竭力搞好财政经济工作,为民主政权和武装部队当好后勤兵。他担任稽征处主任时,组织了一支精干的“经济班”队伍,并订立有关的财政管理制度,有条不紊地开展工作。朱运泽深入民主乡村宣传发动民众筹集钱粮,配合乡村坚决打击伪顽汉奸,没收其财物。另外,朱运泽还注意建立健全收据管理、税款报解、会计报表、现金管理等一整套财政管理制度,厉行节约,严惩-,从而保证了有限的财政收入用于支持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
1947年5月,朱运泽任定安县财政科科长。他切实组织解放区乡发展生产,开辟财源,调整税收政策,开展税源调查,增设税收网点。定安县的财政税收迅速增加,在东区五个县中居第一位。1948年6月,朱运泽因公殉职。
同年(公元1911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948年)去世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