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 - [公元1550年-1634年] - 诏安县景点 诏安县特产 诏安县地名网 [手机版] -
介庵后半生告老回家,约有30余年。闲居期间,他热心家乡公益事业,做了诸多好事。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介庵陪同县令夏宏并邑绅多人,跋山涉水至六峒等地清丈为富豪侵占的学田数十亩,年可收谷2000余石,重归官学所有,供官学师生费用。同年,又倡建东溪石桥,并出资十分之三。后又力倡将石桥东岸一带建为市场,租给商人,收纳税金拨归官学,作为岁考生员川资补助。此外,介庵还同胡士鳌等倡议修建县文昌、文公诸祠以兴学风。
当时,港头村是诏安通广东官道必经之地。但村南一段海滩泥泞,行旅艰难。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介庵已年逾古稀,却仍力倡改建为三合土路,并亲为督成。对此,往来商旅无不交口赞誉。广东巡抚周起元在《港头修路碑记》中盛赞县令周本卓和沈介庵的功绩,称“此举也,普济两省,经营逾周岁,惠泽及万年”。沈介庵不仅热心造桥修路,还经常关注国家大事。明末,鉴于“红裔(指荷兰殖民者)侵入海岛,肆掠内地”,“海寇出没,桑梓罹殃”,介庵毅然上 书南抚台,请求派人去暹罗联系,制止“红裔”活动。他对澎、台的重要性认识十分清楚。“台湾去澎湖数十里……实漳泉咽喉。”(《上南台书》)他认为必须先据守澎湖,然后徐图收复台湾。他又在《上南抚台经营澎湖六策书》中提出富有政治远见的六条策略。六策的主要内容是:建议在澎湖“设游击一员坐镇”,设水陆戎兵2000,以备调度;修造兵船,添置-,以防红裔侵犯;移民澎湖,从事生产,以利兵民安居;设置官廨兵营,以利守御;拟订通商便民制度。他以为若“六策”得以实施,那么“澎湖岛堪与南澳并称重镇,而八闽士民永有攸赖矣。”《六策书》堪称珍贵文献,后该文被清著名学者顾炎武编入《天下郡国利病书》。
明崇祯七年(1634年),介庵“因族事受法”,竟遭杀头。当时,著名戏剧家汤显祖曾千里寄书营救。汤在《寄孙区吴宪伯》信中认为介庵所犯不过是“里门之疑”,并不是十恶不赦之罪。当时,曾有人劝他自尽,介庵回答:“宁全国宪,毋幸生躯”。于是,介庵成为封建法律的牺牲品。
介庵学识渊博,勤于著述,专著有《大学古本》、《浮湘集》、《钟离集》、《石鼓集》等。
[以上内容由"alvin"分享。]
同年(公元1550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634年)去世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