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贻白

旅景名人网  [ 字体: ] [ 手机版 ]

[公元1900年-1977年] - 长沙县景点 长沙县特产 长沙县地名网 [手机版] -

  周贻白
  (1900~1977)
  周贻白,原名周夷白,笔名六郎、慕颐、剑庐、云谷等,长沙县大贤都塘冲源(今属北山乡)人,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生。父系湘剧老生票友,他受其薰陶,从小喜爱戏曲艺术。早年家贫辍学,青少年时期当过织地毯学徒、工厂钳工、武昌师范大学的旁听生、小学教员和报社校对等,参加过湘剧、京剧、文明戏团、杂技团的演出,结识李桂云、陈汉章等著名艺人。
  北伐战争时期,他与阿英夏衍张庚等人为友,开始从事小说、曲艺、诗歌、话剧的创作。
  抗日战争爆发不久,他在上海加入抗日救亡协会,后又加入戏剧救亡协会,与欧阳予倩一起从事京剧改良,编写并上演《梁红玉》等。1939年他参加《文献》杂志社工作,曾发表爱国主义作品《朱仙镇》,还担任新艺话剧社编委会主任委员。创作出为数颇多的话剧剧本,如《北地王》、《李香君》、《木兰》、《金丝雀》、《阳关三叠》、《绿窗红泪》、《连环计》、《天之骄子》等。从1937年到1941年,他还编写了一些颇有影响的电影剧本,其中摄制成电影的有《李香君》、《苏武牧羊》、《雁门关》、《相思寨》、《李师师》、《卓文君》、◆隐娘》、《红楼梦》、《家》、《野蔷薇》、《白兰花》、《风流世家》、《标准夫人》、《潇湘夜雨》、《逃婚》等。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他随中国旅行团离开上海到北京。次年因演出《李香君》,旅行团全体成员被日军逮捕,他遭受严刑拷打后被驱逐出华北。
  此后他避居无锡,虽生活贫困,仍发愤钻研戏剧理论,著成《中国戏剧史》。这是中国最早的一部戏剧史通史,从周秦至近代,寻本溯源,流而有归;同时初步整理出一个戏剧声腔系统,为戏剧声腔艺术发展规律的探讨提供了基本线索。
  1947年,他与欧阳予倩、顾正彝同赴香港,在永华影业公司任编剧,因拒绝编撰忠孝节义一类剧本,不久即离职。
  新中国成立后,周贻白接欧阳予倩田汉促归函,于1950年从香港回到北京,参加中央戏剧学院的筹建工作,任院委会委员和该院教授,后任文化部戏剧改进委员会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戏剧论丛》等杂志编委、北京市第三届政协委员等职务。
  60年代初,他与田汉一道返湘,受到省市文艺界的热烈欢迎。在《论湘剧》一文中,他对湘剧的源流、沿革、剧目、声腔、伴奏、脚色、扎扮等各方面作了较为详细的阐述,其中对20~40年代湘剧演员的记述,成为湘剧的珍贵资料。他还写过《湖南的祁剧与花鼓
  戏》。
  1977年,周贻白病逝。
  [以上内容由"唯一"分享。]


相关院校:

同年(公元1900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977年)去世的名人:

下一名人:舒三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