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寅

旅景名人网  [ 字体: ] [ 手机版 ]

[] - [公元1148年-1215年] - 义乌景点 义乌特产 义乌地名网 [手机版] -

  傅寅(1148—1215),字同叔,南宋义乌双林乡(今义乌市佛堂镇嵇亭村一带)人,因讲学于杏溪,故称为“杏溪先生”。
  傅寅的父亲是个讲求孝义的正人君子。傅寅从小就受礼仪孝悌的熏陶,深明大义,事亲孝谨,兄弟叔侄亲密无间。他自幼卓识过人,且喜爱读书,夜以继日,不知疲倦,经史百家,多能成诵。稍长,拜金华唐仲友为师,对待学问认真严谨,凡疑问之处,无不追本溯源,务求甚解。唐仲友高兴地称赞道:“你是我的知音啊:”因而傅寅的学业大进,学问渊博,唐仲友对其他学生说:“职方、地舆都在傅寅的肚子里了。”
  后傅寅与同乡朱纯叔遍游江淮大地,探寻六朝故迹。回家以后,再与有关历史记载对照,又向有学问的长者请教,对天文、地理、明堂、封建、井田、律历、兵制之类都进行了深层次的研究,有不甚明白之处,无不穷究根源,纠其伪谬。他广泛搜集资料,反复论证,终于汇总成一书,名曰《群书百考》亦即《禹贡图考》,又名《禹贡说断》。名儒吕祖俭看了此书以后,称赞道:“这本书可说是集先儒之大成了。”他特意请傅寅到金华的丽泽书院讲学,命学生危坐以听。吕祖俭十分赞赏傅寅这种求学精神,他以傅寅为榜样,告诫弟子道:“作为文人应该把已懂的知识传教于人,自己不懂的就请教于人,相互之间无高低之分。”傅寅也十分赞成吕祖俭的观点并孜孜不倦地边学边教。因此,双方往来亦更加亲密。
  南宋大理学家朱熹,也曾慕名亲自到傅寅家中,相与讨论学问近一个月。
  傅寅教学,讲求触类旁通,潜移默化,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因他教学有方,故求学者常有数百人之多。
  傅寅虽声名远扬,但从不摆架子,与农夫、野老互称你我。又作俚话,劝人为善。乡间有事,他总是首当其冲,为民排忧解难。他做好事从不张扬,有许多人得到他的帮助,但却不知何人所为。他这种高尚的风格为乡亲所尊崇。
  凡有新官上任,必定前来拜访傅寅,征求治理地方的意见,傅寅总是坦陈己见,从不矫揉造作。他虽与官府关系密切,但非公事,从不去官府。
  秘书监王摘任满来别,说:“我在此为官,朋友都为私事求我,唯你例外,我终生难忘您的品德。”婺州知州孟猷,慕名请傅寅去教他的两个儿子。因他成了知州的座上宾,于是亲朋故友有事皆来找他,但他概不转报,因此也得罪了不少人。日子久了,傅寅叹息说:“我在家的日子多,住馆的日子少,怎能以一馆而失去平生的亲朋故友呢?”遂辞教归乡,孟猷也不能留。
  吕祖俭在朝为官,常在廷臣面前称赞傅寅“读书精苦,有古国士之风”。当时名流黄灏、汪逵、黄度彭龟年张颖无不推崇傅寅,黄度提议:“我们应当向朝廷推荐傅寅为官”,傅寅闻知坚决拒绝。傅寅结交的都是当时能为民说话的名士,对那些鱼肉百姓的达官显贵,则绝不与交。他不乏幽默地讥讽说:“此是悔吝之地,君子宜远也。”
  傅寅既不愿出仕,又不善管理家业。有了钱就买书、他对家人说:“这是为子孙后代买田地宅院啊。”因此,家境日艰。黄灏出任浙右常平使时,曾送给他钱五十万,傅寅全部分给宗族乡亲,一无所留。傅寅晚年更加贫困。婺州太守孟猷叹息说:“不能让贤人在我管辖的土地上受饥挨饿。”遂捐俸禄,并联络亲友,为傅寅买田筑室于东阳泉村。
  嘉定八年(1215),傅寅走完了他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卒于家,享年68岁。
  傅寅擅长写诗。感物述怀,操笔运就,不加雕琢,有陶渊明、邵康节的遗风。吕祖俭曾得到《岁朝吟》一诗,叹咏不已,写信给傅寅称赞说:“雪寒自许,愈见高劲。”傅寅留《诗》10卷,《春秋解》2卷,惜已佚失。
  其所著的《群书百考》(又名《禹贡说断》)乃传世经典之作,凡10卷,被收入《四库全书》中,实乃留给世人的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
  主要参考资料:
  《四库全书》
  《[嘉庆]义乌县志》,义乌市地方志办公室整理,1997年10月
  义乌《青岩傅氏宗谱》
  [以上内容由"呼吸不说谎"分享。]


同年(公元1148年)出生的名人:
方士繇 (11481199) 南宋理学家 福建莆田

同年(公元1215年)去世的名人:

下一名人:陈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