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环境电磁学的先驱] - 海陵景点 海陵特产 海陵地名网 [手机版] -
高攸纲,1928年2月6日生,海陵区人。我国环境电磁学研究的先驱。
1950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机电工程系。1957年至1959年在前苏联莫斯科电信工程学院、中央邮电科学研究院及中央铁道科学研究院等处访问进修。1978年以来,先后担任硕士、博士及博士后研究人员导师。1991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85年被评为全国邮电系统劳动模范。1994年当选为联合国国际信息科学院院士。1995年被美国传记研究院(ABI)列入近25年世界500名人录。现担任北京邮电大学环境电磁学研究所所长、IEEE电磁兼容学会北京分会主席、URSI电磁噪声与干扰委员会中国分会主席、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三届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通信学会及中国电子学会会士兼电磁兼容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电子学会及中国通信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国家科学技术奖励信息科学学科评议委员会特邀委员。
■筚路蓝缕
高攸纲在莫斯科电信工程学院访问进修期间,提出了“运用斯特罗夫函数确定单线回路间互感系数的计算公式”,以及“在强电线电磁影响下通信线上沿线感应电位及电流的分布规律”,不久即被国际电报电话咨询委员会(CCITT)采用,并在高压防护导则中推荐此公式,其后许多电磁防护干扰问题的国际权威人士都引用此公式。
高攸纲出版有《感性耦合与阻性耦合》、《高攸纲论文选集》、《电磁兼容理论及应用技术丛书》、《通信电缆工程》、《屏蔽与接地》等多部专著,其研究成果先后八次获省部级以上科学进步奖,其中两次获全军科技进步一等奖。
作为中国电磁兼容技术领域的带头人,高攸纲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望,1992、1997和2002年,他都以大会主席身份,成功主持在北京召开的电磁兼容技术国际学术会议;1996-2006年,他又作为大会主席,主持了在中国召开的第一至第四届亚太地区环境电磁学学术会议。近年来,高攸纲应邀担任苏黎世国际电磁兼容技术系列学术会议顾问,并多次担任美、日等国相关国际学术会议的分会场主席及程序委员。在中国,环境电磁学这门科学从学科名称的提法,到环境电磁学生存发展壮大,高攸纲堪称“第一人”。
高攸纲——中国的环境电磁学的先驱
上世纪50年代初,中国的环境电磁学研究还是一块处女地,高攸纲就结合本职工作和社会需要,一头扎进了这一研究领域。如今,半个多世纪过去了,高攸纲已是七十八岁的老人。7月6日,在北京邮电大学明光楼910室,我看到的是高攸纲和他的研究生同室面壁的身影。“我现在每年都要带三四名博士生,七八名硕士生。”高攸纲说,“每天早上五六点起床备课,是我多年来养成的习惯,下午到学校跟研究生上课。”
问:高老,听您讲话还是泰州口音,您是什么时候离开泰州的?
高:我十六岁离开泰州,那时候,日本人还在泰州,我因为不肯在日本人那儿上大学嘛,就跑到四川去。从泰州坐车,到了镇江、南京、蚌埠,好多地方都是步行,过了淮河,就有国民党的军队了,那就等于离开日本人了。然后再到河南,到重庆,在四川乐山呆了一年。
问:在那儿学习?
高:对,不过入学时间晚了,后来正式上学还是到了武汉,1946年,日本人投降以后,在武汉考上了武汉大学,1950年毕业后,就到东北邮电管理局工作,两年后,调我到张家口学俄语。当时邮电部抽调一些科技人员学俄语,希望能直接听苏联专家讲课,不要翻译,当时抽了100个人,我也被抽上了。后来这个计划有了改变。1954年,筹备邮电学院,我们100个人当中,有18个人筹备邮电学院,我是其中之一,一直到现在,我都没有离开邮电学院。1993年,邮电学院改成了邮电大学。这中间有两年,1957年到1959年,国家派我到莫斯科电信工程学院访问进修,现在叫莫斯科通信与信息大学,也是学的通信。
同年(公元1928年)出生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