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衍

旅景名人网  [ 字体: ] [ 手机版 ]

[] - [公元256年-311年,西晋大臣] - 兰山区景点 兰山区特产 兰山区地名网 [手机版] -

  王衍(256—311年),字夷甫,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人。西晋大臣,喜谈老庄,倡导玄学,在当时有较大影响。
  王衍出身士族,父王义为平北将军,与正始名士、“竹林七贤”之一的王戎是从兄弟。王戎善清谈,对他有较大影响。少年时代去拜访“竹林七贤”之一的山涛山涛目送他远去的身影说:“误天下苍生者,未必非此人也”(《晋书》本传,下引同)。他14岁时去拜访当时官居仆射、“名德贵重”的羊祜,“申陈事状,辞甚清辨”,“无屈下之色”,人们都甚为惊异。为此,武帝对他非常赏识,于泰始八年(272年),“诏举奇才”,要他安边定远。又因他自幼好“纵横之术”,因此,被尚书卢钦举荐为辽东太守,不就,于是,“口不论世事,唯雅咏玄虚而已。”后因其父死,家资耗尽,便“出就洛城西田囿而居”,为太子舍人、迁尚书郎,出补元城令,“终日清谈”,不问政务。他十分推崇倡始玄学的何晏王弼的立论。因为王衍声名大,职位显,在他的倡导下,使当时“浮诞”的“风俗”越来越严重,以致谈玄成风。王衍“祖述”何宴、王弼的“无”,是老、庄哲学中所讲的“无”,其目的在于“无之为用”。以“无”为体,所以能无所不有,即王弼所说的“无所不通,无所不往”,“天地任自然,无为无造,万物自相治理”,“无为于万物,而万物各适其所用。”并使此成为一种流行的观点。
  王衍“既有盛才美貌,明悟若神,常自比子贡”,又“兼声名籍甚,倾动当世,妙善玄言,唯谈老、庄为事”;所论义理,随时更改,世号“口中-”。王衍的“贵无”,与裴頠所撰《崇有论》大致同时。《晋书·裴秀传》附载《裴頠传》,《崇有论》撰作于晋愍太子见废之后,不早于晋惠帝元康九年(299年),王衍仿效何晏、王弼应在元康后期。当时朝野都追随王衍,仰慕何宴和王弼,都是以晋史自泰始元年(265年)作为先决条件。王衍认为:“圣人忘情,最下不及于情。然则情之所钟,正在我辈。”与何晏“圣人忘情”说接近,同追随于老子之学。王衍的学术特征“以无为本”,其门派“祖述老、庄”。但他“当时谈宗,自以论《易》略尽,然有所未了,研之终莫悟,每云‘不知比当见能通之者不。’”这是说王衍对老、庄谈论的多,对《周易》研究得不够,或研究得很少,有所偏执。
  王衍在赵王伦失败伏诛后,拜河南尹,转尚书,又为中书令,以病去官,后来成都王司马颖以王衍为中军帅,累迁尚书仆射,领吏部,后释尚书令、司空、司徒。他“虽居宰辅之重,不以经国为念,而思自全之计”,后与石勒作战有功,迁太尉、尚书令,封武陵侯,后因迁都,王衍以太尉为太傅军司,共推为元帅,“为石勒所破”,被杀,至死方悟“祖尚浮虚”之祸国殃民。
  王衍又是西晋著名的书法家,所“作行、草尤妙,初非经意,而酣然痛快见于笔下,……其自得于规矩之外。”(《宣和书谱》)书迹传有《麦秋帖》。
  


人物关系:
爷爷:
王雄 王雄
父亲:
兄弟:
叔伯:
堂兄弟:
王戎 (234305) 竹林七贤
堂侄:

经历历史事件:
永嘉之乱 (公元311年)

同名人物:
王衍 (899926) 前蜀最后一位皇帝 河南省漯河市舞阳县 [五代十国]

同年(公元256年)出生的名人:
贾南风 (256300) 晋惠帝司马衷的皇后 山西省临汾市襄汾

同年(公元311年)去世的名人:
潘尼 (250311) 金谷二十四友 河南省郑州市中牟县

下一名人:王廙